
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明评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821
- 关注人气:19,4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统计局的数据为何屡遭质疑?
(2009-07-31 13:10:09)
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月平均税前工资约为2500元,同比增长12.9%,事后有网友却称自己的工资是“被增长”了。(《京华时报》7月30日报道)
和往年一样,国家统计局的这个数据一发布,很快引来不少质疑。从公务员、教师到工人,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网上的质疑,和笔者的实际感受基本吻合。我和妻子都在高校当老师,妻子的月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2200元(税前),我的月收入全部累加起来也就是3300元的样子。这两个数字分别乘以6,没有超过2万元的吧?据我所知,北京一些211大学的教师,和我们年龄相仿者的收入,充其量多个1000元。对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工资收入,要么是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在经济方面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了,要么是统计数据缺乏科学性。而国家统计局对网上的质疑作的解释是,“平均工资是单位工资总额除以年内(季度内)平均职工人数得出的。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声明这个数据没有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言外之意,如果包括了这两个行业,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有可能更可观。
统计工作隶属于科学事业,采集的数据需要有可靠的来源和科学的计算方式。更重要的是,统计的意义不在于罗列一堆枯燥的数据,而在于从数据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这才是统计的真谛,也是这项事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反观时下各级统计部门的工作,还停留在最原始的搜集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的阶段。假如统计部门的职责就是用数学方式生产数据,不是说这些数据没有价值,而是说对数据也太不够尊重了。如果数据是有生命的活体,很可能对现有的统计数据皱眉头;如果它们会说话,统计局的麻烦可能更多,说不定数据自爆家丑,让统计部门颜面扫地。至于原因,不外乎两个:数据要经得起推敲,数据要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数据经得起推敲,首先是经得起同时代的人的质疑,其次是经得起历史岁月的检验。经得起推敲同时代人的质疑,首要的条件是数据本身不能远离多数人的感官感受。春江水暖鸭先知,个人收入的多寡,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当然,少数人的质疑可能有偏差,倘若多数人都觉得可疑的数据,恐怕就是数据生产者的问题了。从29日这条新闻问世起,一个新的网络词语蹿红:“被增长”。地方的公务员和教员(包括中小学教师)都觉得离谱,自认属于“被增长”的群体,敢问还有多少行业在内心里认可这个数据?
统计数据不是歌功颂德的道具,而是历史大厦的建筑材料。若想减少质疑,避免尴尬,统计部门不是解释“平均工资”不是实际的工资,而是税前的所有工资金额,这样的解释苍白无力不说,还等于在自扇耳光,你第一时间发布数据时为何不讲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即便按照这个算法,官方发布的数据还是和公众的经验感受有不小的出入。看来,统计部门的数据如果不想被公众鄙视为伪科学或者骗人的把戏,还是听听网友的建议:“应该将各种工资段的人数比例也公布出来:月工资1500以下的多少,2500以下的多少,5000以下的多少,20000以上的多少。有个比例,不要光说个平均数来忽悠人”。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90730/n265586125.s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7-30/XiKePingLun-TongJiJuDeShuJuWeiHeLvZaoZhiNingA.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