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忙于“端午申遗”?
(2009-05-28 12:08:09)
标签:
杂谈 |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湖北代表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目前,已进入初评阶段。(《长江日报》5月27日报道)
“端午祭”国际化了,“端午节”若不正名,在某些人看来,难免显得名不正则言不顺。果真如此,则“端午申遗”也就沾染了些许的政治色彩。对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遗一事,笔者持谨慎欢迎的态度。在我看来,“端午申遗”并不具有迫切性,与其不遗余力争取,不如先扎扎实实做点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是个显著性的标记,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推动作用,但也应审慎看待这个遗产称号。首先,这个称号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联合国的历史,不过一个花甲多点的时间,这个组织的历史,也不该万寿无疆,终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遗产,则相对恒久。如果的这个推断有道理,那么,教科文组织确认的遗产名单,无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而已。这个瞬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个瞬间不能证明太多的东西,充其量能短期内得到一定的资金帮助。相反,没有这个称号,丝毫无法抹杀没有列入该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他世界级的同类遗产的影响作用。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灿烂文化,不会因为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目录里收录与否而受到怀疑。再者说,一个组织的遗产目录里,同时收录两个同题材的遗产名单,很可能有点为难教科文组织了。不管中国人对韩国当年成功申报“端午祭”有何不满,既然人家已经跻身那个目录,我们再去“候补”,纵然被收录,还是有陪衬的意味。
我倒觉得,中国没必要忙于“端午申遗”。这不是否认“端午申遗”的合法性。申遗非当务之急,是“锦上添花”。我们现在却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化接轨,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我们这代人没法回避的历史文化使命。春节、端午、中秋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形式虽然还在,但内容却相对不足。这种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危机,远比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备案更紧迫。就拿端午节为例,除了商品化的粽子满足人们的食欲外,眼下有多少人为品位端午的文化内涵而咀嚼粽子,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端午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含混,显然不是一纸教科文组织的认证文书能解决的。如果申遗的组织者明白了这些,偏向名分还是偏向实质,也许就不难取舍了。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文化的申遗,即便达到了目的,端午习俗就能重回神州吗?
诚如有人所说,“某种意义上,韩国申遗的成功使得我们自己更重视自己的传统,这个是好事。”“埃及官员说,要金字塔去竞争一席之地是一种侮辱。所以,中国这次真的不用申遗。”“何必申请?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从不用它人指指点点、比比画画!何不轻松!”国内舆论支持申遗的声音不高,不能责怪老百姓不爱国,而是民间和官方对文化爱国的理解有差异。做好传统文化的恢复和普及工作,比少数人跑到国外申遗更有实际意义。所以,“端午申遗”,不必太急。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527/02/5A9MOBI90001124J.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5-27/XiKePingLun-HeBiMangXu-DuanWuShenSui-A.htm
“端午祭”国际化了,“端午节”若不正名,在某些人看来,难免显得名不正则言不顺。果真如此,则“端午申遗”也就沾染了些许的政治色彩。对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遗一事,笔者持谨慎欢迎的态度。在我看来,“端午申遗”并不具有迫切性,与其不遗余力争取,不如先扎扎实实做点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是个显著性的标记,对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推动作用,但也应审慎看待这个遗产称号。首先,这个称号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联合国的历史,不过一个花甲多点的时间,这个组织的历史,也不该万寿无疆,终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遗产,则相对恒久。如果的这个推断有道理,那么,教科文组织确认的遗产名单,无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而已。这个瞬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个瞬间不能证明太多的东西,充其量能短期内得到一定的资金帮助。相反,没有这个称号,丝毫无法抹杀没有列入该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他世界级的同类遗产的影响作用。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灿烂文化,不会因为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目录里收录与否而受到怀疑。再者说,一个组织的遗产目录里,同时收录两个同题材的遗产名单,很可能有点为难教科文组织了。不管中国人对韩国当年成功申报“端午祭”有何不满,既然人家已经跻身那个目录,我们再去“候补”,纵然被收录,还是有陪衬的意味。
我倒觉得,中国没必要忙于“端午申遗”。这不是否认“端午申遗”的合法性。申遗非当务之急,是“锦上添花”。我们现在却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化接轨,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我们这代人没法回避的历史文化使命。春节、端午、中秋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形式虽然还在,但内容却相对不足。这种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危机,远比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备案更紧迫。就拿端午节为例,除了商品化的粽子满足人们的食欲外,眼下有多少人为品位端午的文化内涵而咀嚼粽子,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端午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含混,显然不是一纸教科文组织的认证文书能解决的。如果申遗的组织者明白了这些,偏向名分还是偏向实质,也许就不难取舍了。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文化的申遗,即便达到了目的,端午习俗就能重回神州吗?
诚如有人所说,“某种意义上,韩国申遗的成功使得我们自己更重视自己的传统,这个是好事。”“埃及官员说,要金字塔去竞争一席之地是一种侮辱。所以,中国这次真的不用申遗。”“何必申请?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从不用它人指指点点、比比画画!何不轻松!”国内舆论支持申遗的声音不高,不能责怪老百姓不爱国,而是民间和官方对文化爱国的理解有差异。做好传统文化的恢复和普及工作,比少数人跑到国外申遗更有实际意义。所以,“端午申遗”,不必太急。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527/02/5A9MOBI90001124J.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5-27/XiKePingLun-HeBiMangXu-DuanWuShenSui-A.htm
前一篇:卢武铉何以成了“英雄总统”?
后一篇:“减压盛宴”变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