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耳盗铃式的“民意制造”并不罕见
(2009-02-13 12:30:10)
标签:
杂谈 |
盗也有术。技高的盗者,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技差的盗者,不但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被人所耻笑。掩耳盗铃的典故,大约正是说的技差的盗者。时代前进,掩耳盗铃式的笑话很少见了,但若就此断言这种拙劣的把戏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尚为时过早。掩耳盗铃的现象,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有了升级版的,这就是“揪耳盗铃”。天下有这样的蛮横加无知的做法吗?看了下面的事例,答案自然有了。
江苏省日前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了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干部要求受访群众按照事先专门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一些还专门放假一天,让学生背熟答案“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原来,这是当地政府的个别干部为了“小康达标”的政绩而欺上瞒下,自导自演。(新华网2月12日)
先哲梦想了数千年的小康社会,去年岁末,在一些地方骤然从形而上的乌托邦变成形而下的小康地区。春节时,笔者就是在全国第一个自我宣布建设成小康的省份过的春节,问当地农民“小康”后的感觉,不少人竟然像《桃花源记》里的居民,不知自己已经“小康”了。小康省份是如何“盖棺定论”的,之前直觉上有怀疑,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看了南通一些地方的全面达小康情况民意调查,对某些小康称号的来历,总算豁然开朗——原来,小康称号是靠“标准答案”指导接受调查的居民背诵出来的:无论实际家庭人均年收入多少,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无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都必须回答参加了!无论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都必须回答满意!
“这全部都是假的!我们村里都是假的!肯定是假的!”“这就是拿金钱买谎话。”接受过调查的村民斩钉截铁的断言,和白纸黑字的小康省份的政绩材料,哪个更可信,想必大家都该心知肚明。如此假的结论,竟然以“民意”的面孔出现,好像小康社会是老百姓的口碑竖起来的,老百姓如果不认账,就要让自己还在读书的孩子受到株连,就要受到当地干部的威逼。如此“民意”哪里是什么民意,简直是官意的翻版;如此“民意调查”哪里是什么民意调查,简直是赤裸裸的“民意制造”!谁若不配合“民意制造”,便要被揪着耳朵、捏着鼻子、掐着脖子、撬开嘴巴说出为你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史书上该如何记载这一笔,我替史学家忧心。
揪耳盗铃式的“民意制造”是南通一地的“特产”吗?如果是,则是中国的幸事。事实上,稍微经历过社会洗礼的人都知道,这种“民意制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民意制造”的项目也绝非一个“小康社会”的有无,而是人有多大胆,没有不能制造出来的“民意”。
历史,让我如何相信你?眼前的事情真假已经难辨,千百年后的人辨出真假岂不更难?
http://www.swustxwx.net/baokan/2009-2-12/XiKePingLun-JiuErDaoLingShiDe-MinYiZhiCao-BingBuHanJia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