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鸡蛋”的问题何在?

(2008-11-01 23:50:41)
标签:

杂谈

继乳品之后,鸡蛋中也检测出三聚氰胺。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30日表示,农业部31日将对鸡蛋检出三聚氰胺的事件公布情况说明,是否出台限量值标准也将在当天揭晓。(《新京报》2008年10月31日)


从乳品到糖果再到蛋糕,现在又钻进了鸡蛋壳里,三聚氰胺就像一只恼人的苍蝇,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怎么也赶不走它。三聚氰胺不是免费的午餐,为什么总有人要拱手将它当作“免费的礼物”送给消费者?这个困惑,在三鹿事件刚发生时还不突出,随着三聚氰胺泛食品化趋势的扩散,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困惑。


被检测出三聚氰胺的鸡蛋被称作“问题鸡蛋”。然而,人们更想知道“问题鸡蛋”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三聚氰胺既不是家畜和家禽胎带的毒素,也不是自然界中天然的元素。三聚氰胺是化工产品,化工产品是人造的,被添加到牛奶中已经不易,它藏身到蛋壳中,只能是间接人为的原因——鸡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鸡食料的生产者为什么要在食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有网友一语道破天机:“蛋白质虚高造假。”


在一个特别重视营养的时代,“蛋白质主义”的消费理念非常流行。奶、肉、蛋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于是,这三大类食品倍受青睐。“蛋白质主义”在市场中变成了“标签主义”,购物时对产品标签中食品元素的含量尤为关切。于是,不良的商家采取蛋白质造假的手段,以虚高的蛋白质含量来欺骗消费者。生物界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因为高科技而自行增加,高科技能增加的蛋白质含量,无非是用虚假的化工原料来假冒蛋白质。三聚氰胺成为2008年度最臭名昭著的化工原料,就在于它的功能是以假乱真假扮蛋白质。我曾在一篇文章呼吁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当时有人不以为然。“问题鸡蛋”被曝光,笔者依然坚持这样的观点。


消费者是真正的受害者,他们抛弃“蛋白质主义”和“标签主义”,仍无法杜绝三聚氰胺在食品市场上游荡。追问“问题鸡蛋”的问题何在,最终还得问责于职能部门。不良的商家在食品和食料中添加三聚氰胺,那是他们的选择,问题在于,监管部门的检测手段毕竟是一道防火墙,可以将含有毒素的食品屏蔽在超市的货架上乃至企业的仓库和车间的生产线上。现在,躲在牛奶、糖果、蛋糕、鸡蛋中的三聚氰胺,早已进到了消费者的腹中,不能不说是监管部门的错。三聚氰胺真的难以检测?未必。《新京报》的报道中介绍,2007年3月份中国出口美国的宠物饲料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后,农业部在当年6月份就发布了饲料三聚氰胺检测方法。今年7月22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08年上半年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的通报”,其中一项是饲料中违禁药物专项监测。其中,在全国288批次的蛋白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17批次,检出率5.90%。有人感慨万千:“美国的宠物去年就告别了三聚氰胺,而我们仍在喝着三聚氰胺奶粉,吃三聚氰胺鸡蛋、水产品、肉类 。原来在有关部门眼中中国人连美国的狗都不如!”


“问题鸡蛋”的影响也许没有三鹿事件大,但是,如果不深刻反思,三聚氰胺焉能自行消退?“三聚氰胺事件表面看是企业及其监管出了问题,其实质是我们国家只对上负责的官僚行政体制的孽生物。”“有多少不合格的企业都能顺利地拿到食品生产所需要的三证,他们怎么拿到的?还不都是交钱!”


如此说来,看重收费的官僚体制,应该是“问题食品”频出的罪魁祸首了……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10-31/02561655972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