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该优先为哪国人服务?
(2008-08-17 11:18:09)
标签:
杂谈 |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讲演中,多次讲过一个幽默的寓言:一只老鼠不幸撞上了猫,情急之下,老鼠学狗叫,把猫给吓跑了。事后,老鼠得意地说,瞧,多掌握一门外语还是蛮有用的!麦克卢汉以此来提醒听讲座的学生,多会一门外语,等于多一个机会。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外语是工作能力的一种,外语意味着机会,外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过,片面强调外语的重要性,也未必是明智之举。
重庆市渝北区组织部要求该区45岁以下、科级以上机关干部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区委书记周旬近日在渝北区全委会上做出要求,要让干部都成为开放型经济的行家里手。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攀龙解释,所谓“基本掌握”,就是各部门干部在需要说外语、看懂外语的时候,可以实现交流。(《重庆时报》8月17日报道)
渝北区的目标是,在2011年准备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的第一门户。在该区负责人看来,既然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必然要求全区干部的外语能力有个质的提高,“遇到老外不能变哑巴”。为了治疗“哑巴”,组织部出面要求科级以上干部掌握一门外语,并规定每周抽半天工作时间联系外语,也就不难理解了。
干部学外语、懂外语,当然是好事。但是,硬性要求干部学外语的背后,折射出渝北区负责人的执政理念存在偏差。建设外向型经济,和国外交流的机会增多,和干部的外语水平有关系,问题在于,这种关系是间接的。干部不是外向型经济的礼仪小姐,也不是外宾的导游,虽然他们和外国人打交道,但这与干部的外语水平关系不大。许多时候,外事谈判必须有翻译,谈判双方的交流有翻译这个中介。恕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官员的外语水平如何。我们的官员出国访问时,别人是不是主动用汉语和我们交流。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强行要求干部会外语,只能表明,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在对外交流中很不自信,以为自己不会外语别人就瞧不起我们;自己不会外语,招商引资就困难了许多。
事实上,外向型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是各类企业和旅游行业,而不是地方的党政机关。党政机关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中国人,地方的党政机关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涉外的机构和外国人。厘清这一点,事关地方的党政机关切实落实党和国家既定的执政理念问题。片面强调地方官员的外语能力,其服务的方向显然有向外国人倾斜的嫌疑。事实上,也不仅仅是英语、日语、德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几大国际性语言。渝北区打造的外向型经济,想必也不是英语世界的贸易往来。要求干部学外语,语种没法统一,占用工作时间,影响正常的本职工作。利弊相比,弊多利少,几成定局。这是因为,不少大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外语,哑巴者尚且多多,机关干部的年龄优势不大,外语基础不强,学习条件优先,每周集中自学半天,便能实现用外语会话?
党政干部的首要职责是给本国的民众当好服务员。大量的社会问题,民众的疾苦和烦恼,比和外国人能用人家的母语沟通重要得多。何况,川渝的干部中,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的还大有人在。国语尚不达标,再去啃外语,纳税人显然没义务给干部们缴纳这笔学费吧。
诚如一位网友所说:“将钱用在刀刃上,多培训点实用人才,为百姓服好务,那才算硬道理。”中国的公务员,还是尽可能多替本国群众着想,别没事专门去琢磨外国人方便不方便。不会外语,得罪不了洋人;不会为中国人服务,可真是在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