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贝是文明的标杆

(2008-08-17 09:55:47)
标签:

杂谈

我们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的文化家底,在许多方面,世界往往难望咱们的项背。以礼仪来说,尊老敬贤、仪尚适宜、容仪有整、礼貌待人,无不是礼仪之邦人文风貌的写照。礼,发自内心;仪,外化的本色。二者融为一体,方可相得益彰,成就礼仪。

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礼仪。互联网上的虚拟交流,有网络社交礼仪;体育盛事,更是涉及的礼仪更多。以观众来说,也有观赛礼仪。文明观赛,既是礼仪的表现,更是素质高低的象征。尤其是世界性的体育盛事,如眼下正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如果说赛场上各国运动员的拼搏属于硬比赛,那么,看台上的观众的观赛则属于软比赛,比拼的是个人的素养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衡量观赛礼仪的标杆是场内观众制造的分贝。

8月15日,在鸟巢的男子100米预赛中,场内观众太过热情,呐喊助威声盖过发令枪声,以致运动员在发令枪响以后却仍在原地不动。而现场近十万观众,不少都是冲着中国选手眼镜侠胡凯来的。组委会官员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只好“求救”广播:“观众朋友们,鸣枪前请大家保持赛场安静,以防止运动员听不见发令枪响。”这下,观众们总算“学乖”。重赛,看台安静,枪响,比赛顺利进行……(《东南快报》8月16日报道)

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量迄今仍保持领先地位。熠熠闪光的金牌,给祖国增光,也令国人陶醉。观众在观赛时不分场合制造的多余分贝,造成的噪音污染,妨碍比赛正常进行的案例也许只此一例,但此类起哄现象,以及不得体的声响,还有不少。射击、射箭比赛时观众乱起哄,一组八个选手同时举枪射击,当中国选手射完后,场上观众已经发出了鼓掌声、欢呼声、叫喊声等等,而不管其他选手还在瞄准过程中;网球比赛,有的观众根本不懂看网球的规矩,在李娜对日本的那场比赛,“加油”的声音稀稀落落,还有喝倒彩的,而网球比赛是不允许观众在赛事进行中发出声音和走动的;中日排球赛,场内嘘声很大,当日本队发球失误时,全场欢呼声震天,有人在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射箭女团决赛中,因场内的分贝过高,一名志愿服务者不得不站立起来,面对中国观众,将手指竖在嘴边做出“嘘”的手势,提醒观众别发声。

麦克卢汉有个观点,“环境也是教员”。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着置身于某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人。许多时候,社会环境扮演着人类导师的角色。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环境已经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社会环境更是人类自己的杰作。环境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自身面孔的容貌。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见解比麦克卢汉更为全面:“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我们自己的产物,社会环境的优劣,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这方面,韩国的观众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文明的标杆。射箭比赛期间,现场既有中国的观众也有韩国的观众。每射完一箭,观众们都在为自己的国家队员助威。区别在于助威的时间顺序上。当韩国队员瞄准时,中国人怪叫的、起哄的、吹哨的,小孩唱国歌的,什么声音都有。轮到自己国家的队员瞄准时,全场静悄悄的,韩国观众并也没有发出任何干扰的声音。为奥运而欢呼没错,前提是不能忘乎所以。忘乎所以,丢掉了体育礼仪,也输掉了另一种奥运比赛——软实力的夺冠。

奥运会的每一场比赛,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盯着。场内的观众,也许国别众多,不易区分。不过,中国作为东道主,毫无疑问,观众的绝对数量也最多。单个观众的言行,也许没法“全球直播”;观众整体的表现,却没法逃过全世界观众的监督。有人说,虽然中国射击、射箭得了几枚金牌,但是中国观众已经输掉了所有的比赛。运动员奋力拼搏赢得的金牌,不经意间,被台下观众超量的分贝以及不合时宜的分贝给吞没了。这,恐怕是许多热心的奥运观众所始料不及的。

分贝是文明的标杆,文明的分界岭在于分贝的适度。过低的分贝,是体育被冷落的写照;超量的分贝,又是非文明的表现。把握观赛分贝的量度,是一门学问,我们迄今还没有掌控好这个分寸。前些年几乎举国疯狂的足球联赛,不少球迷误以为高分贝是加油的最好办法,制造高分贝的噪音是爱国的标志。在北京奥运期间,虽然这个恶习被改掉了不少。起码,锣鼓、小号因为被禁止带入场内,敲锣鼓、吹小号是不大可能的。即便如此,它的影子依然没有完全消失。高分贝的阵阵嘘声和不文明的呐喊声,既刺耳,也刺痛了理性观众的心。

分贝是文明的标杆。这种文明的取得,是教育问题,而非真正的素质问题。奥运回的绝大多数比赛项目,原产地不在中国。观赛的禁忌,我们懂得还很不够。文明是被涵化的结果,观赛分贝的量度,也可以通过教育逐步告诉观众,什么时候可以高嗓门,什么时候不得需要保持零分贝。

举办一届奥运会,中国学会了许多,中国人也懂得了许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有不雅的观赛行为,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世界,感谢奥运,给我们一次全面提升文明素养的学习机会。

新闻链接:http://2008.163.com/08/0816/09/4JF56PUC0074243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