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4月19日,新华社发表《办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国》的“新闻时评”文章;同日,千龙网也发表《将爱国热情倾注到发展行动中去》的评论。这两篇观点相似的评论同时刊发,与其说是官方意志的表白,不如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倡议。西方部分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个别西方政客对中国的矮化言论,既是对中国国家尊严的侮辱,也是对中国的无端挑衅。这些言行激起中国国内民众以及海外华人的愤慨,以各种方式表达中国的愤怒,是人性的一种天然表达。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民众的声音,谴责了西方部分媒体违背新闻伦理的做法,抗议了西方部分政客对中国的偏见,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树立了中国的国威,达到了爱国的目的。
落后容易挨打,软弱可能受欺。国不强大,人再多也是弱国。已经站立起来60年的中国,早已不是昔日任人宰割的旧中国。达赖妄想重圆他的农奴制的“田园旧梦”,不惜以策划骚乱、制造谣言来欺骗世界的计划,再次落空了;西方某些不希望一个繁荣强盛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巴不得中国承办的奥运会尴尬多多,为此不惜施放辱华言词,这样的阴谋注定不会得逞。经济的实力,文化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已不纯粹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图表,而变成凝聚着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强音,为世界所认可,令世界所瞩目。心存不轨的人或国家,只能偶尔添乱,不可能颠倒黑白,愚弄世界。这是因为,尽管我们还不算发达,但早已不再软弱,挨打、受欺的历史,不会重演。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揭露达赖藏独集团的阴谋和西方部分媒体的不光彩的行为,批驳西方个别政客的辱华言论所表现出来的异口同声,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爱国是最高尚的美德,也是最可贵的品质。从古至今,“不爱国,毋宁死!”历来是炎黄子孙的座右铭。不久前,奥运圣火在巴黎等地传递过程中受到反华分子的阻扰,激起了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新的爱国篇章。这曲新的爱国篇章,可歌可泣,令世界动容,令中华儿女自豪。爱国的精神依然高涨,爱国的传统依然保存,爱国的行动铿锵有力。爱国的美德,与国事、家事休戚相关;爱国的品质,在爱国行动的磨砺中,得以发扬和升华。这是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每一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所共享、共有。这笔特殊的“精神财富”,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营养必为后世所汲取。
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一旦超出事物的限度,好事也有变坏的可能。所谓的“适可而止”,就是这个道理。在此次爱国浪潮中,有些不理性的言行,值得关注。爱国,既是情绪化的宣泄,更是理智性的行动。惟有讲究和把握了爱国分寸的爱国,才是最有效率的爱国。遗憾的是,连日来,一些网民的“爱国”方式,令人担忧。抵制家乐福的声音,从个人的创意,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群体性的模仿和复制。爱国,被某些人当作“大棒”来挥舞,对那些理性的声音,以极端的方式予以辱骂和判决——不支持抵制家乐福者,便是“汉奸”!如果这种“爱国”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很快将变成一个“汉奸大国”;如果这种“爱国”是正义的,世界秩序很可能需要彻底改写;如果这种“爱国”是理智的,则理性的爱国必然是非理性的。事实上,中国没有那么多“汉奸”分子,爱国需要讲究科学的表达和最佳的效率,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正义的一面,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否则,可怕的盲目的模仿式的爱国,只能让世界“敬畏”有余,尊敬不足。道理不言而喻,因为爱国过度,就是祸国。
爱国是最大的孝道。论孝,看心莫辨行,辨行天下无孝子。爱国,既要看心灵深处对祖国的挚爱程度。也要辨行,观其言看其行。爱国需要表达,高声的呐喊当然需要,但是,行动上的偏激同样需要慎重。抵制商家,从来都不是最好的爱国目标和行动,也没有过爱国成功的历史记录。何以至此?概因在“抵制某国货物”的同时,也抵制了一个国家。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全部欺侮过别的国家的历史吗?没有。即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同样有反战的大量民众。盲目的“抵制某国货”,无异于以偏概全,无异于帮助了对手,最终损害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如此爱国,是对国家的孝还是不孝,不言自明。
“爱国热情弥足珍贵,必须百倍珍惜;爱国热情也须纳入理性的轨道,转换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这样的呼吁,也许有人暂时理解不了,但却是负责和爱国的。
爱国是门学问,爱国也要讲方式。对“爱国”的思考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省呢?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19/003515385309.shtml
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8/04/19/2821@4404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