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广电总局频频向电台的涉性节目亮剑,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究其原因,恐怕和大肆吹嘘性知识普及的做法不得人心有关。奇怪的是,就在性节目限于四面楚歌的困境之时,个别逆流而上的声音,仍未绝迹。并且,这样的“杂音”,以专家身份出现。
9月28日下午,著名性文化学家董玉整在广东性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在研讨中,还有女性学者提出,中国男性和女性还需要培训“性技巧”,良家妇女也要学习性技巧,夫妻要沟通,这样才会愉悦。(《新快报》2007年9月29日)
性属于科学知识的范畴,毋庸置疑。至于它是不是一种文化,我颇怀疑。也就是说,世界上有没有性文化学这门学问,都还存在争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冒出这么多的“性文化学家”,实在是一件颇具讽刺性的事情。
既然媒体这么写,专家也以性文化学家自居,我们姑且认为有这么一个群体吧。现在,我们要来看看这个群体的知识精英们,究竟在关注什么。几年前,有性学家鼓吹在电视上普及性知识,电视栏目《面罩》何时大面积播出的新闻随处可见,最终还是被堕胎了。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是学校的职责。
然而,时下的一些专家,动辄呼吁在媒体这个公共平台上展示“性”。广州的这个研讨会,连性技巧需要培训的观点都提出来了。尤为可笑的是,专家竟然特意强调“良家妇女”也要接受这种培训。其逻辑是:不良妇女首先需要培训,否则就不够资格当不良妇女;良家妇女也要培训,不然你也就不是“良家妇女”了。天底下哪有如此经不起推敲的专家逻辑?这样的专家,能算专家吗?时下,在汉语语境里,“专家”几乎成了一个胡说八道一族的代名词,到底是公众的水准太低,听不懂“专家”的发言,还是一些专家喜欢信口雌黄,玷污了“专家”这个崇高的词语?
专家放言没有错,前提是要对社会、对自己的声誉负责任,不能胡乱放言。负责任的表现首先是,敢于公开自己的名字。以李银河为例,尽管她的观点有时很偏激,甚至有悖于伦理底线,但她至少是以李银河的身份表达自己见解的。而广东性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放言”要连良家妇女也培训性技巧的女专家,报道中没有提及她的名字,连姓氏也没有。这样的专家,和其观点的“大胆”、“前卫”形成鲜明对照,分明是“胆小鬼”嘛。再者,专家观点,起码不能过于幼稚,要么理论上有创新点,要么有可操作性。中国国民性技巧需要培训的倡议,则只能呼吁,很难付诸实施。假设这个建议被采纳,谁来主持培训工作?在哪里培训,培训什么?所有这些,都很成问题。如此垃圾观点,是弱智的表现,而不是智慧的结晶。
喜欢“放言”的专家,受欢迎吗?2007年6月2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了原定于当天举办的董玉整先生“弘扬人文精神,打造和谐社区”讲座因故取消。什么“故”呢?深圳大学的学生网站披露了原因:讲座的报名人数在该校低于15人。学校报名人数屈指可数,全深圳的报名人数也不多吧,不然,何以取消呢?如此纪录,是性学家的悲哀,还是中国公众性意识冷淡的悲哀?
“还文化学家!垃圾!中国文明都没了!”网友的鄙视,也是我的鄙视。读者您呢?
前一篇:拜托,别再夜郎自大了
后一篇:“脏”T恤畅销源于文化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