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李白是古惑仔”的骇俗言论,轰动一时。首都师大讲师檀作文的这个论断,遭到舆论的猛烈抨击。的确,用玩世不恭的娱乐化口吻,评述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显然不大得体。这是年轻学人浮躁和幼稚的写照。许多人撰文从不同角度批评这位“古惑仔”讲师,属于正常的文学批评。然而,一则说“李白是古惑仔”的始作俑者道歉的新闻,更让人惊讶了。
日前,本报报道了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一书中,将李白称为古惑仔引起争议的新闻。8月3日,该书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在其博客上发表声明,称读者如果读过该书后,在感情上受到伤害,他深表歉意。(《北京娱乐信》8月5日)
檀先生的道歉,可谓“含蓄”:“我所理解的李白‘古惑仔精神’,书里说得很清楚,也印在书的封底。如果大家读了之后,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词语,并因此感情上受到伤害,我深表歉意。”这个“道歉”透露的信息是,作者不承认他先前的论断有错,如果读者还理解不了,并且伤害了读者的感情,他才表示歉意。这个心不甘情不愿的“歉意”,“被歉意者”能满意吗?显然不能。道歉者不愿道歉,所道的歉又分明是在辩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檀作文有意抖出了这个包袱:因为这本书引起的争议,他所在的学校领导也找他谈了话,还对他进行了批评。被舆论反称作“古惑仔讲师”的歉意,原来是在工作单位领导施加压力之下,才被迫有限度地表示的。如此“歉意”,不敷衍了事才怪呢。
“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李白是古惑仔”的论调,是否成立,可否被公众接受,能不能经得起岁月的检验,相信要不了半个世纪,就可以见分晓了。如今,网上骂声一片,媒体上批驳的文章不下几十篇,其实已经预示着历史的答案了。但是,对于首都师大文学院领导的批评,以及檀先生的这种歉意方式,笔者还是持有异议。
文学批评的争端,应该通过正常的文学争鸣方式解决,而不是行政手段的干预。作为学院领导,如果平常就重视对年轻教师在做人、做学问等方面的引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年轻教师慎言、笃行,比惹出事端后才去批评几句,更紧要。时下,一些年长的学者信口雌黄,一副“古惑仔”的模样,年轻的教师口无遮拦,该反思的是学术大环境,这种不良的环境污染了多少年轻的入道者。檀作文所在的单位,如果在“李白是古惑仔”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组织文学教研室的师生就这个命题进行讨论,通过学术争鸣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比单纯的批评、施加压力给当事人,效果更好。道理很简单,压力之下的歉意,好比强挤牙膏,于事无补,对公众的意义也不大。
尽管檀作文声称他所谓的“古惑仔”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古惑仔,可惜,这不过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依然没法阻挡公众对“李白是古惑仔”的“误读”,因为他实际上是在丑化李白,丑化伟大诗人追求理想的方式。
“古惑仔”多如牛毛,李白只有一个。炒作式的学术研究,当真心向公众、向李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