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试通行确保桥梁安全没有问题后,5月16日,太原市第一座由个人出资修建的便民桥正式投入使用。可是,这座爱心桥一直是个“黑户”,它的建成至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建桥者宋志丕如今被爱心桥的户口问题困扰着。(《三晋都市报》2007年5月30日)
城区河道上桥梁过少,给两岸居民的工作生活造成的不便有多少,只有每天需要绕道的居民最清楚。宋志丕修建的便民桥,被附近居民称作“爱心桥”,耐人寻味。
“爱心桥”诞生前,因为缺少足够的桥梁,涧河上每年都有孩子和老人坠河的事故发生。这种现象,太原市水利部门可曾有所耳闻?从报道提供的信息看,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也就不会有宋志丕个人修桥的创举了。何况,为“爱心桥”的“户口”问题,宋妻一直在奔波。既然明知涧河两岸居民的困难,明知有人在试图解决这个本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解决的社会公益问题,相关部门为何在解决群众困难方面无所作为,而在发放爱心桥的“户口”方面,反而很是“坚持原则”,导致宋志丕的便民桥处境尴尬,虽问世快一个月了,还是个“黑户”。
如此看来,黑户的“爱心桥”,令人感慨不已。
可以说,“爱心桥”是太原市水利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产物。人类要生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堪称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就一座城市而言,有河道固然能为城市增添几分的灵气(涧河水污浊不堪,或许例外),但是,河道上没有一定数量的桥梁,弊端显而易见。如果太原市的财政不是特别拮据,多修建几座简易桥梁,是爱民的表现。遗憾的是,多年来,这种水利(市政)行政不作为的“传统”,迟迟没有丢弃的迹象。不管从哪个角度说,一个缺乏以民为本的职能部门,都是该检讨的。
然而,太原市水利部门,非但没有检讨,而且“隔岸观水”。“爱心桥”的落户问题,即是例证。记者想知道桥梁的审批手续如何办理,太原市杏花岭区河道管理所与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具体也说不清,总之很麻烦。”同意建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审批程序麻烦,可以理解。可是,若连职能部门“也说不清”,未免过于滑稽了。究竟是“说不清”还是“不好说”,或者说一旦说清了本部门将被问责,恐怕只有这些部门自己最清楚。不论怎么说,“隔岸观水”,无动于衷,是不争的事实(太原市水务局河道管理站称,“原则上,太原水务局已经同意在考虑居民出行的情况下,建一座便民桥。”“原则”二字,足以说明距离变成现实还有一段路程待走)。
合法的便民桥没有修建,修好的“爱心桥”又不合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是人祸还是制度之错,该有个明断了。
前一篇:如何对待WHO的严重警告?
后一篇:腐败的隐性损失,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