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公园北门附近的奥特利玛鞋业市场的商户有一项行规:中国人不能进入自己的商铺中,只有外国人可以。26日,记者从市场了解到,商户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设计方案被同行窃取。市场管理部称,他们对此表示理解。(《北京晨报》2007年4月27日)
奥特利玛鞋业市场的商户不许国人入内,平心而论,这样的“闭门羹”政策,不是他们的首创。浏览一下北京新闻,在京城里,只对外国人做生意,中国人连门槛都不许越雷池一步的,并不稀罕。五一黄金节将至,对于那些准备到北京旅游的外地人而言,同样有些不安。中国的个别商家究竟怎么了,“崇洋媚外”的老毛病,到现在还在“发扬光大”,也就不怕遭到舆论的唾弃吗?
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也为之气愤,尽管自己不会到那里购物。气愤之余,仔细审视商家拒绝国人入内的理由,多少有些“理解”了。
众所周知,某些国人的悟性甚是了得。有个笑话说,某地的商人到某国一家企业参观,该公司害怕中国商家模仿,故意用帆布盖住其产品。中国商人大致摸了一遍,回来就很快模仿出类似产品。虽然是笑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些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客观存在。奥特利玛鞋业市场的商户之所以拒绝国人入内,不是他们不想赚钱,而是担心他们销售的新款式的鞋子,被同行买走后仿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想必这家市场里的商户,在这方面吃过亏的不少,无奈之下,只得以牺牲国内市场利润为代价,专门面向外国消费者。
由此引出的话题是,国内的企业,如何真正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不扮演侵权的角色。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而仿造,只要花区区几百元的代价钱,买个样品回来比葫芦画瓢就可以了。这种做法,扼杀的是民族的创造力,是盗版行为,当然也是违法的。同行之间没法制止类似行为,对所有的国人关门谢客,虽然殃及了众多无辜,却不能简单地以“有损中国人国格”、“有损民族尊严”来口诛笔伐。不是迫不得已,哪个商家不爱财、不希望更多的顾客前去选购?
当然,话又说过来,制造“闭门羹”歧视性政策的这些商家,也有需要反思自己。防火容易防盗难。诚如有网友所说,如果有同行真想窃取你的商业机密,除非你不对市场销售产品。拒绝卖给中国人商品,那些同行雇佣外国人去当托儿,不是照样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吗?听一个商户的口气,似乎外国人不会跑这么远(给他们国家的企业当探子),问题是,外国人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中出现“犹大”,也不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敢问拒绝对中国人开放的商家,你们该如何是好?拒绝所有的外国人,还是开列有限的国家名单?
国人在北京被拒绝进入商场,这种现象如何改变,确实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一篇:规划为何难“兼容”?
后一篇:趁着五一,有些“劳动”该长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