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写博文质疑考研面试制度。其学生郭肖霞在研究生统考中以392的高分名列本专业榜首,面试后却未被录取。他称通过不到两小时主观面试不能确定高分者一定低能,假如郭肖霞的父亲有能耐可能结果会不一样。(《信息时报》4月18日)
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面试之后,叹气声、哭声、质疑声、痛斥声随之而来。如果说和往年有所不同,只不过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在博客上替自己落榜的学生报打不平而已。问题是,一则5万多点击量、400多条评论的博文,能否改变郭肖霞没被录取的命运?
从制度的层面说,研究生招生,增加面试环节,并没错。培养研究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面试是相面,导师测试考生的应变能力。既然是面试,必定是以导师个人的主观评判为主。除非等额面试,否则就存在个优胜劣汰的问题。任何一个被淘汰下来的考生,哪怕面试再公正,竞争再公平,面对落榜,难免有些失落。这很正常。
从社会的层面看,时下的研究生招生面试,确实不太规范。主持面试的导师,只要和某些考生存在人情关系、金钱关系,就甭指望面试能公正。从媒体上披露的一些招生环节的不良事件看,研究生招生面试过程中任人唯亲、“草菅人命”的现象,并不稀罕。为此,有些考生甚至诉诸法律。结果怎么样?胜诉太难。面试分数的高低,说到底是个良心分,法律不是万能的。
从舆论的层面讲,媒体的监督,包括网络媒体的呼吁,对确保研究生招生的公平公正有促进作用,只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良现象。假如舆论监督真的能靠质疑的力量扭转面试中的是非,剔除其中的猫腻,媒体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就足够了。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面试之所以非议多多,一味责怪现行的招生制度是不够的。笔者以为,面试每每遭遇质疑,和某些研究生导师缺乏荣誉感有关。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假如根本不把社会给予自己的职责当回事,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扭曲的不像样子的。就学界而言,一个获得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能否担当好指导教师的指责,关键看这个教师对研究生教育的荣誉感有多少。惟有充分意识到这种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才能随之而来。没有起码的责任感,当然也就甭指望他有必备的职业道德了。学术道德的树立是这样,担当导师的职业道德也不例外。郭肖霞报考的那个导师(或者是那家招生单位),是否存在腐败现象不好说,正如王全杰所质疑的那样,面试程序缺乏公开性,结论缺乏科学、足以令人信服的数据,草率地否认一个高分考生,受到指责,不是没有道理。
客观的说,我们的研究生招生面试,还处于“初级阶段”,考试制度需要完善,更需要招生单位和指导老师多一份良知,少一点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