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逼着知识分子过度劳累

(2005-11-18 12:34:26)
谁逼着知识分子过度劳累
□刘海明
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16日透露,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劳死”现象,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5名专家和教授,平均年龄仅为53.3岁。(《北京晨报》2005年11月17日)
在看到这则报道的两天前,笔者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座谈会。会上,一个工科学院的女教授“回报”了她的工作情况: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中午在食堂草草吃饭后,继续回实验室工作;每天夜里23点离开实验室。她带了6名研究生,每年有500节课要上,还要指导每个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自己还要撰写3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每学期放假后,到医院住上半月到一个月的院,几成惯例。
记得这位教授“哭诉”了其苦楚后,在场的另外一位在行政岗位上工作的女士感慨道:这不是逼着人“英年早逝”吗?此话虽然引起一阵哄笑,可与会的人分明都有几分的酸楚,因为这位女同事的牢骚,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虽说并不是每个高校教师都“惨”到那位女教授的地步,但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未进高校工作,总以为大学老师过着神仙般的潇洒日子,及至成为其一员后,才发现环境迫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必须整天付出太多的时间,工作并学习着。不如此,完不成考核,被人耻笑,精神方面的压力,比单纯的劳累更难受。
“过劳死”,看上去很遥远,其实就近在咫尺。我不大关心学校橱窗栏内的讣告,可只要去看,绝大多数是47—55岁教师的“最后光荣”。每每看过这些文字,总纳闷为什么这些年就走得如此匆忙,如此早了点呢。听听社会上议论“过劳死”的话题,终于找到了答案,尽管我迄今不大相信这样的联系不是百分之分的正确,却也无法否认人家议论得不对。
中科院、北大培养一位教授,不是那么容易。好不容易栽培出一位教授,这些人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让马儿跑,也得让马儿休息。对照那位女教授的说法,没有节假日,也不会有娱乐时间(夜里11点回家,收拾一下家务,基本上也就该休息了)。把住院当成“休息”,这是何等的“壮烈”!一旦连假期也被迫取消的话(据说,凡是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的高校,假期不是取消,就是缩短),这些教授们想“偷懒”的机会都没有了。即便一架机器,运转了一定时间还要停下来休息,何况是人呢。透支生命,就是杀鸡取卵,害的是自己。
尊重知识分子,给他们施加压力,逼他们出成果可以。可是,用简单的授课量和论文篇数压他们,量的东西也许全有了,问题是质的东西能否保证,只有天知道。如果逼得人命都不保了,除了腾出些职称空位外,“获益”的还能是什么?
关爱知识分子,要善于给他们减压,逼着他们学会劳逸结合,而不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告别过度劳累,从制度性减压开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