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元节元宵节文化 |
分类: 诗史杂说 |
上元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即元宵节,这晚升起的是新年第一轮满月,比其它望日更加受到重视。“三元”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唐代规定全都给假1天。
上元节的时候,宫廷之中想必君臣相聚宴饮,诗歌的唱酬应和也添加了不少风雅。唐文宗李昂写有《上元日二首》,其一写道:“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丹诚倘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大田”是《诗经·小雅》的篇名,朱熹的《集传》注释:“此诗为农夫之词,以颂美其上。”
其二写的是:“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蓂”就是蓂荚,是传说中的瑞草。据《白虎通》卷三《封禅》,这种草只有在王者德至的时候地上才会长出来,每月一日至十五日每天生一荚,十六日至三十日每天落一荚。(梁简文帝的《灯赋》写道:“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盛开。)“黔黎”就是老百姓。文宗在元宵节写的这两首诗看上去很关心民生疾苦。
元宵节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最有特色的是张灯结彩的习俗。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极尽奢华。
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里说打扮一个妓女(艺人)就花费300贯,1000人就是30万贯!实在是太奢侈了!要知道娄阿鼠为了十五贯就害了好几条人命啊!
另外《明皇杂录》也记有唐玄宗时元宵节的热闹情景,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极尽奢华。
王维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这首诗中写道:“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
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内人”指的是宜春院的歌舞伎,技艺最高。张说还有《杂曲歌辞·踏歌词》二首也说的是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唐代实行宵禁,入夜城门上锁,惟上元前后三日开禁,彻夜通行。
天宝三载(744年)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四九《燃灯》)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的序里说:“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也说到上元夜“燃灯”并且“开禁”的事。
《全唐诗》只有一处提到“元宵”,即韩偓的《元夜即席》:“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把元宵最为节名大概始于唐代,元宵节吃“面茧”,后来把这种类似汤圆的圆形有馅煮食的点心称为元宵,并作为元宵节的特色食品。
另外,元宵节还有祈蚕和卜紫姑(厕神)的风俗。月亮是阴性的,蚕神和厕神都是女神,一年初望之夜迎紫姑、卜蚕桑是很有意义的。唐代熊孺登的《正月十五夜》写道:“深夜行歌声绝后,紫姑神下月苍苍。”李商隐的《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写道:“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都提到上元夜与紫姑的关系。
2008-2-17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