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宫是怎么过“情人节”的?(278)

(2008-01-08 00:12:15)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后宫

情人节

七夕

文化

分类: 诗史杂说
 

后宫是怎么过“情人节”的?(改后)

 

度过了25个“黄金周”,前不久休假制度进行调整,有不少人提出在中国情人节这天应该放假一天。西方的情人节是2月14日,中国的情人节是哪天?呼声最高的是农历七月七日,也称“七夕”,因为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被称为情人节。在唐代,这天是明确给官员们放假一天的。

“七夕”这个民俗的节日从何而来?

据《岁华纪丽》卷3引《风俗通》,《白氏六贴》引《淮南子》等文献的记载,古代神话把牛郎和织女作为夫妻,他们的爱情不被天帝认可,于是只能终年分居,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所谓的“牵牛”和“织女”其实是天上的两颗恒星。“牵牛”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即河鼓,在银河之南,俗称牛郎星(扁担星)。“织女”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之北。织女星两侧的小星仿佛是她所用纺车的轮轴,牵牛星两侧的小星仿佛他扁担上挑着的一双儿女。农历七月,这两颗星距离最近。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古人根据天象创造的传说。

织女也称“天孙”(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布又快又好,而且善于女工(红),所以人间女子在七夕这天就会穿针引线向天孙乞求赐巧,这天也因此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的节俗有哪些呢?宫廷中如何过“情人节”?除了渴望相会和乞求得巧这两个最重要的内容之外还有什么?

最能表现七夕作为“情人节”的浪漫的是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七夕那晚,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约会,半夜时两人低声盟誓:在天比翼双飞,在地相携连理,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词句)骊山半夜私语之后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夜雨闻铃肠断声”,“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诗句)。唐明皇终究还是辜负了他的“解语花”,辜负了七夕的誓言。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到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宫女们在庭院中摆放上瓜果、鲜花、美酒、菜肴,祭拜牵牛织女二星。其实,唐玄宗和杨贵妃只有秋冬时节才到华清宫居住,七夕的时候大概不会在华清宫里的长生殿私语盟誓,游赏宴饮也未必。借题发挥而已。

杜牧的《秋夕》一诗写道:“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红”一作“银”。“坐”,一作“卧”。)

描写的是后宫女性在七夕之夜的无奈和孤寂,看着牛郎织女欢聚,自己却形单影只,得不到皇帝的眷顾。蜡烛有心(芯),清光冷照画屏。秋扇见捐,长夜寂寥。“天阶”,指的是宫殿的台阶。

关于“七夕”之夜穿针乞巧的习俗,《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汉代就有这个习俗。王建《宫词一百首》之九十三有:“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提到了“乞巧楼”。《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有“乞巧楼”一条:“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唐玄宗时,在宫里造了一座用彩锦编织而成的乞巧楼,有百尺高。(李白的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百尺”大约有现在的十几层楼高吧。)楼上可以容纳数十人,摆放着瓜果酒肉,祭祀牛郎织女二星。嫔妃们一手拿着五色线,一手拿着九孔针(刚才《西京杂记》说汉代穿七孔针),在晶莹皎洁的月光下穿针引线,穿过去了,表示得到上天的赐巧(其实要是能完成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本身就很手巧了,都不用乞了)。演奏典雅的清商之乐,通宵欢饮娱乐,民间讲究一些的人家都效仿宫中的做法。看来这个习俗是由后宫传到民间的。据说这天皇帝还特地允许宫嫔家中女眷入宫探望女儿,在乞巧楼聚诉衷肠。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宫中女性却见不到男人。后宫女子,难得长厢恩爱厮守,一度春风都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

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这晚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面结了网,就表示得到了巧。显然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女们在七夕那天晚上把捉到的蜘蛛关在小盒子里,早起打开看,以蜘蛛结网稀密预兆得巧的程度,如果蜘蛛结的网比较密实,那就是得巧多,如果蜘蛛结的网比较稀疏,那就是得巧少。

王涯《宫词》之二十一:“年年七夕晴光里,宫女穿针尽上楼。”七夕之夜月光明耀(牛郎织女见面痛哭怎么办?下雨天就没有月光了),宫女们上楼(乞巧楼)穿针乞巧。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织女赐与人间女子的是手巧,而不是机关算尽的“心巧”。人间已经太多勾心斗角了,宫廷的争宠倾轧更为残酷。

后宫的女子,在七夕,除了渴望爱侣相会而不得,有望见见女性家属,穿针引线或者养蜘蛛乞求赐巧之外,宫中还有曝衣的习俗。《太平御览》卷31引《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有杜甫和沈佺期写七夕的诗可以为证。

杜甫《牵牛织女》:“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沈佺期的《七夕曝衣篇》记述颇详:“……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按照传说,这天经常会有牛郎织女的眼泪从天而降,真不知道为什么要选在这天晒经书、晒衣裳,被雨淋了怎么办?

七夕是一个诗意浪漫的节。顺便说三首唐诗以外的关于“七夕”的诗词。

汉代《古诗十九首·其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遥远的牵牛星,皎洁的织女星,隔着银河对望。织女摆动着细长的手指,用梭子织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响。“跂(音“七”)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诗经"小雅"大东》)虽然她终日忙个不停,可是却织不出整幅的布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哭泣流泪,泪落如雨。银河清澈而且不深,相隔能有多远?就是这样清浅的一水之隔,含情凝视却不能言语交流。这首诗写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相望的痛苦无奈,借以表达人间男女咫尺天涯的怨慕与哀思。

元朝初年的张埜(音“野”)有一首《夺锦标》(很少见的词牌),咏七夕,有几句很好:“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相聚是那么不容易,而相聚的境地也难有欢情温存可言,即使如此一见尚且匆匆,隔绝的痛苦马上又要降临。千秋万古,多少缠绵多少恨?

《鹊桥仙》这个词牌原本是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的。七夕这天,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以鹊为桥。宋代秦观这首《鹊桥仙》真是千古绝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织女是织锦的能手,纤细变幻的云彩很像是织女织出的锦缎。“巧”字用得很平常,也很有意味。流星飞动,恨意难传,不知不觉中渡过遥远的银河相会。这是人间遥远的仰望,充满朦胧的想像。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就是秋风,秋天对应的五行属金。农历的七夕恰在秋天的白露时节。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度相逢,但是胜却了人间无数男女无数日夜的平淡的长相厮守。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温柔的情感像天河的水长流不息,短暂的相聚恍如一梦。怎么忍心去看回程的路?连看都不忍看,却不得不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推陈出新、大放异彩的一句,现实中却是极为伤人的。两情相悦谁不愿意长相厮守呢?

倘若在七夕的夜晚,静静品读秦观的这阙《鹊桥仙》,想人间天生,多少浪漫情怀,多少离愁别恨。曾经以为朝云暮雨的情感或许不得长久,但是倘若连朝云暮雨都不可得,那再长久又有什么必要呢?其实,只要心存美好的向往,也就不必太计较什么悲欢离合,什么沧海桑田。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我的手机一直用这首彩铃,忽然想起来,写在这里,与七夕无关。有时候你放弃了所谓的天长地久,可能得到的是永恒的美丽。即使曾经渴望的朝朝暮暮终不可得,甚至连金风玉露一相逢都遥不可即,那也要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那仰望双星、穿针乞巧的宫女,独坐的哀愁,嬉闹的欢愉。在这浪漫而寂寥的七夕之夜,黑漆漆的孤枕边,望向那遥远的雾中的星。流星划过银河的时候,只剩下沉默。

“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王国维词句)

 

2007-8-12(凌晨)写

2007-8-17稍改

2007-12-6修改

2007-12-11再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