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睿芳诗 |
分类: 文学评论 |
人淡如菊
认识睿芳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她长我四岁。我爱诗,前些年也写过一些新体诗,但后来还是“勒马回缰”专注于传统的格律诗词。我不仅是“不薄新诗爱旧诗”,“不薄”二字根本无法表达我对新诗难以割舍的钟爱。我曾在三年前出版的一本诗集的后记中写道:“我不是一个写诗的人,我只是在纸上涂抹了自己的心情”。也有人在评论我的作品时题为“率性之作与率性人生”,的确,“余事作诗”是青春的率性。我是在大约四、五年前停止了使用这种曾经以为最为浪漫最为意绪飞扬的表达方式,每当有人问起,我总说写新诗的感觉属于年轻人,我已不再青春,不青春就写不出这样诗意的语言。
但是长我四岁的睿芳却始终没有放下写诗的笔,我不得不钦佩她这执著的精神,不得不羡慕她所拥有的诗意的生活。睿芳有种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她应该是个诗人,而不仅只是个写诗的人,因为她与诗是融为一体的,诗歌是她生命的常青藤。
睿芳生长在河南济源,那里有太行、王屋二山,被称为愚公的故乡。济源有济渎池,济渎池畔有晶莹碧透的珍珠泉。早先听说过“五岳四渎”的说法,“四渎”指的是四条独流入海的江河——东渎淮河,西渎黄河,南渎长江,北渎济水。喝济水长大的睿芳自幼喜好文学和音乐,她选择了古筝专业,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诗意联想的乐器。她用古筝弹奏诗的语言,她用诗句传达古筝优美的韵律。
初识睿芳发现她没有矫揉造作的热情,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既不傲慢也不谦卑,一切都那么淡淡的,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淡淡的言语,淡淡的眼神。我们的相识恰在“此花开后更无花”的秋菊绽放之时,那一种人淡如菊的感觉在记忆里挥之不去。也就在那时我认真品味了尚待呈现给读者而于今终于出版面世的《珍珠泉》中的全部诗作,感受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从诗中可以体察诗人清澈透明的人格,那一个个文字幻化的精灵正如音符般在眼前跳动。
记得上中学那会儿,朦胧诗随处可见,我也曾很耐心地读,还听了好几次赏析类的讲座,但横看竖看还是看不明白。后来喜欢上台湾席慕荣的抒情诗,会背很多篇,喜欢她清新柔婉却荡气回肠的韵味,如同白话的唐诗宋词。读睿芳的诗我同样感受到了那种清新,那种“泉鸣谷应”的空灵的意境。
我喜欢睿芳那些富有哲理韵味深长的短诗——
《诗意》:“一面劳动/一面歌唱……”
《源》:“一口黑色的井/井边徘徊着/探测的眼睛”
《选择》:“一面是窒息的坟墓/一面是诱惑的天空/孤独的影子拉得/很长
我也喜欢睿芳笔下所诠释的爱情——
《我的爱情》:“我/以单纯守护/以虔诚供奉/一场地老天荒的古梦/永存心中”
《爱是一切》:“女人是水/她有对大海的渴望/男人是山/他有对天空的畅想”
《初恋》:“酿取一滴清纯/描绣一朵浮云/深埋一粒种子/痛饮醉酒一杯”
诗无达诂。我不能以自己理智的思维方式评论别人诗意的语言,我只能用心去品味,去享受那涌流着泉水般清澈的境界。
“白云深处有人家/是一种诗意/也是一种/生活”(《〈红楼梦〉诗意新解》)这是从生活中体会的诗意,这是在诗意中感受纯净的生活。生活中必须存在诗意,而诗意也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愿睿芳拥有诗意的生活,拥有理想的人生。
2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