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伯农诗词 |
分类: 文学评论 |
余事作诗赠友人
——读郑伯农《赠友人》
马斯洛说人有五种层次的需要,我有个简单化的理解:人活着,首先要有生存的保障,在健康的基础上一般人要通过干工作来实现;其次要有个人的业余爱好,不上班的时候有事干,有兴趣干,不觉得辛苦;最难得是要有朋友,既有纯粹的“私交”,也有为了共同的事业建立的革命情谊。亲情是切不断的血缘,与生可以俱来;爱情是一闪的灵光,可遇而不可求;友情是恒久的心灵的慰藉,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人生享受。
郑伯农同志的当行本色是搞音乐,这些年在文学评论领域颇有建树,用他自己的话说写诗是业余爱好,最近这10年的时间写了不足100首,结了集,名为《赠友人》(里面只有《致远去的朋友》一首写于“文革”期间)。数一数,里面提到的“友人”还真是不少,提名道姓的就有臧克家、魏巍、张锲、肖瑒、王老、解青林、易仁寰、李万武、刘润为、张步真、林涵表、贾漫、刘白羽、欧阳山、刘章、清子、吴奔星、唐因、廖辅叔、程代熙、王朝柱、吕骥等20多位,还有如“答友人”、“呈老前辈”、“听文讲所老同志座谈”、“过生日谢友人”等不确指的一些。这是写在诗里的,在生活中伯农同志的“友人”一定更多。
把友情用格律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把二者结合为一体,我读后的感受如下:
一、情真意挚,浓缩时空。
这感情要真挚要坦诚,即使有时会甘若醴,有时会淡如水,真诚的本质不会改变。写诗填词不是为了应酬,而是要抒发切实之感,要表达心底之音。
写于1998年6月的《浣溪沙·读〈兼堂韵语〉呈廖老》作者自注曰:“廖辅叔,著名学者、音乐史家、翻译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早年在上海国立音乐科学校任教,是我的启蒙老师。廖老赠我诗集《兼堂韵语》,乃写此诗呈述读后的心情。”
常记京津凿壁光,程门立雪探书香。风狂雨骤走他乡。
这篇读书感怀词的容量很大,包含了几十年的时空交错,有求学的艰辛,有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也有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慨。作者的真情实感渗透到字里行间,是师生之情,也是朋友之情。真情跃然纸上才能打动读者,真情在生活中可以化沙漠为绿洲,可以点亮黑暗照人行程。
二、平常问候,个性鲜明。
即使在俗务缠身忙碌交织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这世上有自己牵挂的朋友,也有朋友对自己默默无声的惦念。朋友间的问候恰似清风送爽,令人温馨满怀。写这种问候的诗词最怕落入俗套,千篇一律,张三李四通通适用。伯农同志在这方面有创新、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首《丁丑春节呈臧老》写于1997年的2月,是作者向老诗人臧克家同志表达新春到来之际的问候。
又逢举国庆新春,病榻何期久卧身。
一代文章传浩气,百年风雨铸诗魂。
药当茶水驱寒意,心骛云天怀故人。
待到冰销雪化日,再随臧老觅花神。
作者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得到过臧克家老人的悉心鼓励,前辈的指教令他受益终身,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是无价的珍藏。钦佩与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简洁的文字承载着无尽的期望与祝愿。
三、坦诚交流,畅述心志。
这包括理解、支持、鼓励,欣赏对方的风骨,忧心对方的处境,也包括一般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诗友之间难免以诗词唱和酬答,无论谈论具体事情,还是空泛议论,都要有针对性,这是情感与思想交流的纽带,不是彼此华而不实的赞美吹捧。
1996年4月,刘章先生曾作《咏竹——赠郑伯农》:
穿云破石在高山,云剑霜刀气凛然。
唯有松梅堪作友,唤回春色到人间。
同年同月,伯农同志做《答刘章》,也是七绝一首:
痴立高山不胜寒,还期扎筏下沙滩。
身随春水东流去,湖海江河闯一番。
对于朋友的过誉之词,伯农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咏竹还是为人,不强调身处过高的境地,但要在平常生活中波澜不惊。彼此畅谈人生理想,既是对某个事物的看法进行交流,也是个人情志的表达。
四、心灵默契,尽在言外。
把工作生活的枯燥化为情趣,彼此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作者与张锲同志同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开会。1996年10月做《寄张锲》一首:
君问归期应有期,文山会海久栖迟。
何当一拂浮尘去,共笑文山会海时。
五、沉痛缅怀,彰显精神。
有生离,也有死别,用冰心先生的话说,一个是“朦胧的月日”,一个是“憔悴的落花”。集中有七、八首悼词,正是这种感情的表达。如写于2001年12月的《破阵子·悼吕骥老院长》:
九十三年跋涉,八千里路耕耘。铮骨几经风雨洗,丹心只谱中华魂。志坚主义真。
吕老魂归何处?青山绿水远村。壮士犹歌抗敌曲,九洲唱遍《自由神》。万方怀巨人。
师长友朋的离去难免会悲痛,所谓化悲痛为力量其实就是感受到逝者的精神所在,继承这种精神,收藏这种精神触发的情感。写悼念的诗词最忌空洞,空洞地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空洞地为逝者歌功颂德。伯农同志的诗词不空洞,一方面是有真情实感,表达上含蓄而有分量,另一方面就是善于写出对方的精神所在,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内在的不朽的价值。
这本诗集除了赠友人之外,还有一首写于1999年7月的《破阵子·银婚赠妻》,想来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辈子的结发之妻不仅是亲人,也是友人,对伯农同志的诗集,对这首小词不能视而不见。
无有山盟海誓,未经月下花前。结伴何须长脉脉,苦胆痴心自相连。回眸三十年。
同看阴晴圆缺,共尝苦辣酸甜。总把热肠酬冷眼,秉性难随世道迁。匆匆白发添。
朋友相处有许多缘分,用诗词来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不能流于简单的唱和应酬。伯农同志的诗词展现出鲜活的当代的“心忧天下”的文人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世界,有真挚的感情,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有朴素的人生哲理。
伯农同志有自己的专业和事业,有业余的爱好,而且他自我感觉这爱好比做数学题要轻松和有趣,难得的是还有这么多生活中交心的朋友工作中携手的伙伴。人生的境界不过如此!以诗代柬是很风雅的事,希望伯农同志保留这种别致的方式,希望读到《赠友人》的续集。
尽心
2003/8/14
2007-2-12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