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朝节日 |
分类: 诗史杂说 |
唐人节
唐代没有什么星期、礼拜之说,实行旬休,十天休一天(往往是在旬末那天),比我们的七天休两天要辛苦得多,可是人家法定给假的节却有27个(其中包括9个节气),给假47天。另外官员们还可以享受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各15天,一年的假期合计接近120天。这还不算冠、婚、诞等吉庆假,以及省亲假、侍亲假、祭祀假、拜扫假、丧葬假、病假、长告、装束假、路程假等等。
唐·李林甫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卷》讲到官吏休假制度时有这样的规定:“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假一日。”
到底都是些什么节?
先说给假7天的:元正是正月一日,为一岁之首,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旦;冬至又称“冬节”、“大冬”,隋唐时称为“长至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惟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通清明,唐初规定给假4天,后来改为7天。这几个节都要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卷》:“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身受奴役之人尚且给假,可见对元日(元正)、冬至、寒食(通清明)这三大节日的重视。
再说给假3天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赏月团圆的日子,唐代起定为全国性节日;夏至是入夏以后的第四个节气,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腊,本为祭名,后指腊日,即腊月的第一天,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或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
给假1天的节有20个:正月七日也叫人日、人节或人胜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即元宵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晦日指正月三十日(或者二十九),隋代及唐初以正月晦日为中和节,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把中和节改在二月一日,并且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合称“三令节”);春社、秋社,是我国古代春秋两祭社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这两个节气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都是佛祖生日,也称为佛诞节或浴佛节(因为历法不同,以十一月作为正月,则四月八日就相当于夏历的二月八日。还有说法一个是佛祖出生的日子,一个是他成佛的日子);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水节;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道教称此节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也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秋节、素节等,现又称敬老节;十月一日是寒衣节,天气渐冷,人们把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焚烧了祭奠祖先,在江南索性称为“烧衣节”;另外还有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6个节气。
唐玄宗崇尚道教,把二月十五日作为老子生日,亦命全国放假1天。
从玄宗开元十七年起,以每年八月五日玄宗降诞日为“千秋节”,天宝初,改名为“天长节”,全国放假3天。唐肃宗的时候把皇帝生日的3天假改成1天,把寒食通清明的假从4天增加到7天,假期终究超过了50天。
除此之外唐人还有一些没有明确给假的节。
唐人称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此日为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日(另有把正月二十五称为“填仓节”或者“天仓节”,有人认为跟天穿节是一回事,有人认为不是。);“花朝节”有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十八日等多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也称为“春龙节”;四月一日清和节是唐人新添的节日,宋明以后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还有“三元节”之“下元节”,即十月十五日;也有把腊月八日作为“腊八节”,把腊月二十三作为“祭灶节”的。
过节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结合有关唐诗,以下简要介绍其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时节。
一、晦日与中和节
晦日指的是月末那天,隋代及唐初以正月晦日为中和节。
据《新唐书》卷139《李泌传》,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若何而可?”泌谓:“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唐德宗把中和节改在二月一日,并且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在这天祭祀太阳,祈求丰收。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合称“三令节”。给假1天。
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皇心不向晦,改节号中和。”说的是唐德宗认为以晦日为节日名称不详,把日期推后一天,并且改名为“中和节”。
《全唐诗》录唐德宗李适以“中和节”为题的诗三首,对自己确立的节很重视。
王建《宫词》之十九:“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人归。”写到中和节这天允许宫人与家人团聚。
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每岁上巳日,许宫女于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骨肉相见,纵其问讯,家眷更相赠遗。一日之内,人有千万,有初到亲戚便相见者,有及暮而呼唤姓第不至者,涕泣而去。岁岁如此。”这里说“上巳日”,与诗不符,但记述颇详,或为中和节情景,难以确考。
二、上巳节
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还有称为“水节”。最初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宋书"礼志》)上巳节的最重要习俗是临水祓禊(在水边行祭礼),以期消灾祛邪。给假1天。
关于宫廷祓禊的习俗,张说、刘宪、韦嗣立等人的《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诗中有所描述。
唐德宗李适《三日书怀因示百僚》:“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
《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六年(790年)三月庚子,百僚宴曲江亭,上赋《上巳诗》一篇赐之。”据《晋书·束皙传》,战国时秦昭王三月三日在河边置酒,见金人自河中出,捧水心剑,后来用作咏帝王春禊的典故。诗中还提到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的典故。
阎朝隐《三日曲水侍宴应制》:“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也提到捧水心剑的金人这个典故。
唐代时,上巳节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曲水流觞。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反映了水边宴饮、游赏的情景。
上巳节还有竞渡的习俗,张祜有《上巳乐》,写宫女划船比赛的情景。
三、寒食通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被称为“寒食节”。唐初规定给假4天,后来改为7天。
“赐新火”是唐代宫廷礼仪之一,禁火之后,皇帝把新取的火种赐给亲近大臣。《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史延、韩濬、郑辕、王濯均有《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
寒食日虽然禁火,但是宫中得皇帝特敕,许燃蜡烛,且分赐近臣。
韩翃《寒食(一作寒食日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特敕街中许燃烛。”寒食节在冬至日之后第105天,有时是在第106天。
清明节早就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唐代寒食清明时还有踢球、打马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
四、端午节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道教称此节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给假1天。
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由来以久,关于竞渡的诗另外有述。
端午节这天,皇帝在宫廷中举行宴饮活动,君臣多有唱和,亦限韵作诗。李隆基有《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和《端午》诗,“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皇帝还赐给百官节日礼物,如衣服、腰带、金银鱼佩饰、扇子、百索粽子等。贞观十八年的端午节,唐太宗曾亲自书飞白扇面赐给侍臣。所谓“百索粽子”,就是用名为“五色长命缕”的五色丝线缚扎粽子,表示富贵长命。有说“百索”不一定用来捆粽子,也可以系在小孩儿的胳膊上。有关端午节的诗中多有提及粽子和捆扎粽子的“长命缕”。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五、七夕
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也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给假1天。
织女也称“天孙”,织布又快又好,而且善于女工(红),所以人间女子在那一天就会穿针引线向天孙乞求赐巧,这天也因此被称为“女儿节”。
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描写的是后宫女性在七夕之夜的无奈和孤寂,看着牛郎织女欢聚,自己却形单影只。
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实,唐玄宗和杨贵妃只有秋冬时节才到华清宫居住,七夕的时候不可能在华清宫里的长生殿私语盟誓。借题发挥而已。
王建《宫词一百首》之九十三:“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采桥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
王涯《宫词》之二十一:“迥出芙蓉阁上头,九天悬处正当秋。年年七夕晴光里,宫女穿针尽上楼。”
妃嫔们各执皇上所赐的“九孔针”、“五色线”,在晶莹皎洁的月光下穿针引线,向天“乞巧”。唐玄宗还在宫里造了一座用彩锦编织而成的乞巧楼。这天,皇帝特地允许宫嫔家中女眷入宫探望女儿,在乞巧楼聚诉衷肠。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七夕宫中还有曝衣的习俗。沈佺期的《七夕曝衣篇》记述颇详。
六、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鬼节”,是“三元节”之一。给假1天。
盂兰盆是佛教追荐祖先的一种仪式。此节又被认为是道教的节日。“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孟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乾淳岁时记》)
唐代奉道家的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唐朝的皇帝也姓李,于是对老子格外尊重。但也有几个皇帝是尊佛抑道的。这天除了设斋供祭焚烧纸钱外,还有绣画老子像的习俗(还有绣皇帝像、父母像、自己像等说法)。
王建《宫词一百首》:“灯前飞入玉阶虫,未卧常闻半夜钟。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描述了中元节宫中备办法事的情景。
可参见《旧唐书·王缙传》的记载:“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已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陈于寺观。是日,排依仗,百僚序立于光顺门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而识者嗤其不典,其伤教之源始于缙也。”
唐德宗李适有《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崔元翰有《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七、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赏月团圆的日子,唐代起定为全国性节日,给假3天。
唐人咏月诗极为丰富,一般是家人团圆,或者通过文字表达思亲之情。在这一天,君臣僚友很少聚会,所以有关宫廷生活的唐诗找不到相关的描述。
唐代中秋赏月、玩月之俗很盛行。《开元天宝遗事》:“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凭栏望月。”中秋节唐明皇和杨贵妃一起赏月。
据《太平广记》卷22《罗公远》,唐玄宗中秋在宫中赏月,神仙罗公远邀他游赏月宫,玄宗暗记仙人舞曲,回来后谱制了优美动人的《霓裳羽衣曲》。
八、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秋节”、“素节”等,唐代规定给假1天。
此节有登高宴饮、赏菊簪菊、饮菊花酒、插(或佩戴)茱萸和吃重阳糕(花糕,有“高”的意思)的习俗。
唐代帝王中,德宗李适的重阳诗最多,有《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重阳日即事》、《丰年多庆,九日示怀》、《九日绝句》。另外,高宗李治有《九月九日》,中宗李显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宣宗李忱有《重阳赐宴群臣》。
《全唐文》卷17,唐中宗《九日登高诗序》,景龙三年(709年)重阳节,“诏懿戚,命朝贤”,君臣登高,饮酒赋诗,“人题四韵,同赋五言,其最后成,罚之引满。”
宋之问、辛替否、王景、毕乾泰、麹瞻、樊忱、孙佺、李从远、周利用、张景源、李恒、 张锡、解琬、郑愔、崔元翰等人有《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等诗。王维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许敬宗有《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赵彦伯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题目略有不同,都是是重阳节君臣宴饮的应制诗。
重阳节聚会,不仅朝臣多有奉和,身为后宫女性的上官昭容(婉儿)亦有《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一作崔湜《慈恩寺九日应制》):“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写到宫中重阳节的盛大集会,皇帝带领群臣登慈恩寺浮图塔,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祝寿,赋诗酬唱。
总之,唐人很热爱生活,也很会享受生活。他们在众多的节日里进行宗教祭祀、缅怀祖先,与人世的亲朋友好聚会宴饮,还有很多饮食上、衣饰上的习俗,华服美食,游艺娱乐,相互馈赠。每个节日都雅俗兼及,充实生动,丰富多彩。
时节用以点亮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节俗在诗中得以体现,使我们对宫廷文化,乃至民俗文化有更多了解。
200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