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蓝天野 |
分类: 人物访谈 |
蓝天野:蓝天碧野任翱翔
朋友帮我联系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蓝天野先生,然后让我自己打电话约采访时间,我知道接电话的就是蓝老,但还是愣了一下,因为那声音铿锵有力,让我无法跟80岁的人联系在一起。蓝老很热情,告诉我要是坐公交车从哪里上车哪里下车,下车怎么走;要是坐城铁,如何避免“黑出租”,把两条路线反复强调了好几次。按照蓝老说的路线,我很容易找到他的家。
一路上我设计着如何表述初次见到蓝老的印象,什么老当益壮、鹤发童颜、精神矍烁,等见了面,才知道这些形容老年人的词根本派不上用场,我脑子里只冒出两个字――潇洒。
乡音乡情
蓝老亲自沏了茶递到我手里,我正盘算着采访从何开始,蓝老却先问我:“你哪里人?”我说:“祖祖辈辈北京。”蓝老说:“我是河北人,饶县,现在属于衡水市。你听我普通话讲得标准,你不知道我还讲得一口标准的家乡话。”接下来便给我示例,语音语调是如何变化。其实蓝老不满1周岁就跟着家人来到了北京,对于家乡是没有任何直接的记忆的。他从家里人口中学会了说家乡话,在外面偶然听到河北一带的口音,就总是忍不住要问人家是哪里人,君是故乡人,应知故乡事,而他当自己是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个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
大京九铁路通车,方便了交通闭塞的饶县与外界的联系。1997年,70岁的蓝老在阔别故乡近70年之后第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那种复杂的心情也许很难通过语言表述,提到故乡的时候,他好几次陷入沉思。
1998年的春节,蓝老应邀回到衡水出席一个庆祝活动,请他讲话,他从自我介绍开始全部都用家乡话讲,那种特别的亲切感使得现场的气氛变得尤其热烈,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哪怕走到海角天涯,彼此还是一家人。
收藏的石头越来越少
蓝老说他后来又去了几次衡水,包括引发他极大兴趣的“衡水奇石展”。说到奇石,正是我一直希望谈及的话题。刚走进蓝老客厅的时候我就注意到满室形态各异的石头,规模有大小,色泽有深浅,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只是觉得琳琅满目,蓝老一一讲解,我叹为观止。
蓝老说:“我对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特别是玩儿的事,什么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全都喜欢,容易着迷,很难浅尝辄止。可是,可是就怕……”“玩物丧志!”我和蓝老几乎同时脱口而出,随即相视而笑。
不过收藏奇石确实不能称为玩物丧志,集石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采石还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毅力,淘到一块好石头要付出许多艰辛,甚至经历许多风险。为了采石,这10年来,蓝老不仅一年要跑几次山东临朐、广西柳州,有时还要去到内蒙古的戈壁滩,有一次走进沙漠差点出不来,好几次在黄河上勇敢地乘坐那种颇有翻船风险的皮筏子。蓝老说得轻松,我听起来却惊心动魄。
问蓝老什么石头好,他说:“看多了精品自然就知道了,凭感觉。”
问蓝老现在收藏了多少奇石,他说:“越来越少,不断淘汰。收进的很少很少,要是我能看着动心那肯定是天价!”
藏品重质而不重量,也许正是收藏的一种境界。
书画家演书画家
集石是蓝老近10年的爱好,但绘画却是他毕生的追求。许麟庐先生曾为他的画展题辞:“勤于笔墨,独辟蹊径”,既鼓励他要多画,又与齐白石的重要美学观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脉相承。解放前他曾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油画系学画,后师从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中国画,但是因为要演戏,绘画只能成为业余,一直尽量克制自己,直到离休后才顺其自然,尽情尽兴地倘佯在书画领域。
蓝老绘画方面的修养和技艺使他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不管演什么戏他都坚持自己化妆。他说:“形象是自己所塑造人物的重要部分,自己化妆更能配合自己对人物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造型交给别人。”
蓝老一直非常满意自己在1992年主演的电视剧《板桥轶事》,他通过心灵的演绎把郑板桥塑造得形神兼备,他以自身书画家的素质演活了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那傲然的风骨,灵动的神韵,仿佛泼墨淋漓的大写意,挥洒自如。
虽然他在《封神榜》中饰演的姜子牙可圈可点,而且收视率高影响大,但是因为那个戏整体造型不到位,所以他并不喜欢。他不满意那种所谓港味儿的风格,觉得糟蹋了咱的古典名著,甚至葬送了神话的美感,有些不伦不类。
一句玩笑导致“下不了台”
因为长期失眠,体力不支,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蓝老名义上已经告别了舞台表演,转行担任专职的导演。他说:“演员自身就是创造者,体现创作的产品,要把最好的艺术品奉献给观众,不能给观众提供次品,带病坚持演出必然影响发挥,影响演出效果,那样会对不起观众。”于是蓝老甘愿退居幕后。
但是,“下台”并不容易。“文革”后,“人艺”排演的两大保留剧目《蔡文姬》和《茶馆》都不得不迫使蓝老披挂上阵。直到1992年,“人艺”40周年,蓝老再次应邀登台,经典演绎《茶馆》里的秦二爷。
上个世纪80年代,曹禺的历史剧《王昭君》搬上舞台,梅阡和苏民任导演,当时大家都住在剧院宿舍,有天蓝老在楼道里碰见正一筹莫展的梅阡,问他为什么发愁,梅导说找不到演呼韩邪大单于的合适人选,蓝老顺口就开了一句玩笑:“我演呀!”没想到梅导把他上下一打量,当时就拍板定了下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蓝老再想推辞已经不能,结果一年演了100多场,还首次赴香港演出。
拍影视剧在一般人看来比演话剧更容易获得名利,但是蓝老却把身心系在舞台。他57岁时因为盛情难却接拍了第一部影视剧,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扮演摄政王,至今接戏非常慎重。蓝老说:“我不是决定不拍戏,也不是演不了,而是没有特别好的本子。最近已经推辞了三部戏,觉得没什么意思。”
时间很快,聊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意犹未尽。蓝老送给我他几年前出版的《蓝天野书画集》,然后把我送出楼门,一再嘱我怎么坐车,仔细告诉我等车的位置,说那里没有站牌。我按照蓝老的指示很容易找到车站,果然没有站牌。晚风习习,春寒料峭之中,我心暖意盎然。
蓝天野小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生于1927年,祖籍河北饶阳。他1944年起致力于演剧事业,主演过《蔡文姬》、《茶馆》、《王昭君》等70余部话剧,导演了十几部舞台剧,并出演影视剧《渴望》、《封神榜》、《中国商人》等。他离休后潜心书画艺术,曾多次举办书画展。现任中国观赏石协会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