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 犬
(2016-06-07 14:38:06)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看名人 |
军 犬
八十年代开放之初,有一本翻译小说很受欢迎,叫《豺狼的日子》,讲述一个英国杀手受雇潜入法国,企图谋杀法国总统戴高乐。小说写得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至今记得里面有个细节,杀手瞄准刺杀目标,几次欲扣扳机未果,戴高乐得以逃出生天,读者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本书出版当年就热销全球,次年获爱伦·坡最佳长篇推理小说奖,译成中文后风靡一时,让中国读者大开眼界,充分领略了国际政治小说的奇妙,作者叫弗雷德里克·福赛斯(Frederick Forsyth,1938—),是个英国皮草商人的儿子。
福赛斯的作品远不止《豺狼》一本,他的其余几部小说也很有名,比如《敖德萨档案》,《军犬》(The Dogs of War,也译作《战争猛犬》)等,都改编成同名电影。《军犬》述说的是非洲故事,一个英国矿业老板得知某小国拥有巨大白金矿藏,想廉价控制这种珍稀资源,跟当地政府谈不拢,于是花钱雇来一伙亡命徒,试图用武力颠覆政府。在福赛斯笔下,雇佣兵很专业也很职业,是一群为钱而战的疯狗,谁给钱听谁的,脖子上那根绳索,永远握在出资人手中,他把他们叫做军犬。
《军犬》出版于1974年,三十年后还真发生了类似的事。2004年,一个叫曼的英国商人,读过福赛斯的小说后,带着武器装备和69名雇佣兵,乘波音飞机进入津巴布韦,准备潜入赤道几内亚发动兵变,结果在津国首都哈拉雷被抓获。福赛斯早年当过兵,做过路透社记者,被派往尼日利亚报道当时的比夫拉战争,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血腥杀戮,非常同情居弱势的比夫拉共和国。路透社规定他呆半年回国,半年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继续报道,遭老板拒绝,他毅然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比夫拉战争以政府军获胜而告终,福赛斯满心惆怅回到欧洲。1973年的一天,他听说有欧洲军火商为了在黑非洲推销武器,准备找一批雇佣军去边境挑事,让两个国家打起来,战争一旦爆发,双方都会重金购买军火,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火商就发了。福赛斯当时正在写作《军犬》,对兵变之类的事想得挺多的,他灵机一动,找到雇佣军头目,把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头目正为战术安排犯愁呢,见状大喜过望,觉得福赛斯的方案很实用,于是选定小国赤道几内亚做攻击目标。
福赛斯说他当时介入那阴谋,是想看看自己的计谋有多少可行性,不想对方马上采纳,等到问他想要多少钱时,他退却了,对方开始怀疑他的身份。恰巧一位雇佣兵偶然路过汉堡一家书店,看见橱窗里那本畅销书《豺狼的日子》,封面上赫然印着福赛斯的头像!他连忙去跟头目报告,福赛斯闻讯大惊,坐最近一班火车逃之夭夭。那伙雇佣兵还没到非洲,才走到马德里,就被西班牙政府一举捕获。福赛斯事后说,幸亏他们没去成,以他对黑非洲的了解,他们如果真去,只是去送死罢了,他们应该感谢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