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罗思
(2012-12-26 20:5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看名人 |
再见,罗思
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名单每年都有变化,但这些年来有几位世界文豪是名单上的常客,其中一位是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思(Philip Roth,1933—)。罗思成名很早,26岁那年就写出了小说集《再见,哥伦布》(1959),获得次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后几乎每隔数年就有惊世骇俗之作问世,比如《波特诺的抱怨》(1969)、《乳房》(1972)、《反生活》(1986)等,其中以《波特诺的抱怨》争议最大,小说用幽默笔法描写犹太少年波特诺的日常生活,所谓“抱怨”来源于性渴望得不到满足。罗思这些年获奖无数,在大家看来,获诺奖也是迟早的事。
罗思确实一直在等待诺奖,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几乎年年都排候选人名单前十名,可年年都落空,这一方面是获奖人数有限,每年只有一名,而优秀的美国作家实在太多,一百多年的获奖作家中,美国人占了十名,几乎达到十分之一,仅次于法国作家,从福克纳数起,海明威、斯坦贝克、索尔·贝娄、托妮·莫里森等,个个都身怀绝技,不负获奖的盛名,更何况没获奖的作家,声名与罗思等同者不计其数,所以只能说罗思生不逢时,生在美国文学芳华绝代的时期,只好领受华丽的寂寞。好在获奖或不获奖不是评判作家的惟一尺牍,并不影响罗思在文坛的地位。
不过话是这样说,作家也是人,每年诺奖公布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年川端康成获奖后,三岛由纪夫终日闷闷不乐,两年后竟然剖腹自杀。罗思也一样,长年的等待让他多少有点沮丧,这不,今年诺奖公布不久,他忽然宣布封笔了,说以后不但不写小说了,也不想再谈论小说,甚至预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说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会消亡。一位作家以这样的态度议论自己钟爱大半生的事业,怎么说也有些黯然,即便作家自己不黯然,读者也会黯然,再回头看看20多年前他的一篇访谈,这种黯然就更强烈了。1983年罗思正当创作巅峰期,接受了《巴黎评论》记者的采访,那时候的他热情洋溢。谈论起小说艺术,就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满怀深情。
您觉得写小说开头难吗?开头总是很难,因为人物的境遇尚未确定,我要在境遇确定后才能哗哗往下写。那么您怎么开头呢?我总是从结尾开始写,从两百页以后开始写。怎么处理删除的章节呢,还保留吗?再也不想看。一天当中哪个时辰写作最好?从早写到晚,每天都一样,写个两三年,一部书就成了。别人也会这样写吗?我从不过问别人的工作习惯,欧茨曾说过问别人如何写作如何进餐,无非是想验证“他是不是跟我一样神经?”您写作时会给别人看吗?写得不顺时会。
写作时脑子里是否会有一个罗思粉丝?没有,倒是经常会想,也许别人不喜欢这样写吧,那就这样写。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写作有什么区别?取决于你是愿意多看还是多想。您是否觉得作家在美国无足轻重?写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谋取权力,与其说写作影响他人,还不如说影响自己。那么小说有什么意义?读小说可以获得一种深沉的快乐,其快乐程度仅次于性。就没有别的意义?你是想说文化影响吧,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好读者会在阅读时放松自己,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