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精的游戏
(2012-10-20 14:32: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看世界 |
老妖精的游戏
曾听父母鼓励孩子,长大要有志气,无论做科研还是写小说,都要做到顶呱呱,顶呱呱的标志是什么呢,拿诺贝尔奖,可见在一般人心目中,诺贝尔奖的地位还是蛮高的。不过在我看来,那桂冠也未必那么遥不可及,就说写小说吧,真要写得好还是有可能获奖的。与做科研相比,写作更像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更接近堂吉诃德。世上那么多获奖的小说家,获奖前多半是很寂寞的,加缪获奖时在一小馆子里喝闷酒,是侍应生把消息告诉他的,当时他还不相信呢。运气来了,磕头都会碰到天。
当然,说写得好就能获奖,这是一种鼓励的说法,小说写得好不好,得由读者和评论家做判断,有时还得动用时间老人。就假设写得很好吧,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骄傲历史的大百科全书,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获奖呢?也未必,还得看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写得好还要译得好,那些评委都是瑞典人,虽说英法西俄汉都懂一些,但他们的语言功夫通常都用来了解信息,真要通读一个优秀作家的全部作品,还得靠优秀的文学翻译家,译家译得好不好,决定了作家的命运。
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相差很远,前者浪漫后者写实,但他俩遇到了同一个汉语译家傅雷,傅雷的文笔译罗曼·罗兰是很合适的,那种华贵丰厚的表述,与约翰·克里斯朵夫微妙的内心极为吻合,但用同样的文笔译巴尔扎克,就溢美有余了,巴氏的小说有情节,但谈不上有什么文采,得以进入千家万户,离不开傅先生的倾心润色。相形之下由汉语译成洋文的小说要逊色得多,以前曾见有一套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熊猫丛书,书目从蒲松龄到巴老曹都有,规模不小,影响不大,后来索性不做了,为什么呢,译笔不好读。
其次,就算译得好吧,作家还要活得好,要想获奖你得活成个老妖精,据对一百来位获奖作家的研究,通常六十多岁时获奖的几率比较大,你可千万别像卡夫卡、洛尔迦那样,三四十岁就玩完了,人家刚开始写你的论文,你却一走了之,鲁迅活五十多,也属于短命的行列。怎么样也得活上六十吧,过了七十还不得奖就拉倒了,反正也知天命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吉卜林获奖42岁,加缪47,是最年轻的两位,莫言57,也属于少壮派。还有,光命长也不行,诺贝尔遗嘱规定获奖者须持续写作,因此得不断有近作面世,沈从文也曾获提名,可自49年后没发表过东西,虽然这不是他的错,但竞争的实力被削弱了许多。
对了,还有呢,要想获奖还不能做大官。马尔罗写得不错吧,可做了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几次提名都名落孙山,非洲有个桑戈尔,写法语诗歌的,感动了不少人,可做上了塞内加尔总统,没戏了。权力与文学如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部长也当了,主席也做了,还要去拿文学奖,别人怎么活?诺贝尔评委们这样做决定,无非是想显示自己清高,显示文学奖的独立与客观,可他们没想到,世上还有更清高的人,那就是萨特。萨特说他从不接受有官方背景的奖项,拒绝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不过奖金还是要的,打进他名下的账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