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的飓风
(2012-10-26 16:48:14)
标签:
克洛岱尔文化 |
分类: 看名人 |
游荡的飓风
如今说高禄德,大概没几个人知道是谁,但说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尤其是爱诗的朋友。高禄德是克洛岱尔给自己取的中文名,看上去似乎不怎么雅,那是因为他还有个行政身份,是驻华外交官,用这样的名字与官员商人打交道还是很合适的。克洛岱尔在法国诗坛的地位,可与兰波、瓦莱里等并列,他的创作激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外交生涯,作为职业外交官先后出使美国、日本、德国、巴西等地,周游世界不仅丰富了阅历,也丰富了文学的感觉。
克洛岱尔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姐姐写信,写思念姐姐的诗。他的姐姐是谁呢,是卡蜜儿,熟知法国艺术史的读者,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卡蜜儿天生丽质,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美人儿,在弟弟保罗的眼里,姐姐的眼睛是世上最蓝的。1895年克洛岱尔被派往中国任职,担任驻上海(1895)、福州(1900)、汉口(1906)和天津(1909)领事,从27岁到42岁,度过了人生的盛年,义和团在北方举事,他幸而在福州任职,得以躲过一劫。
驻华十五年,他有两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先是在轮船上遇见并爱上一位有夫有四个孩子的波兰女子露西,露西背叛了她的波兰丈夫,而克洛岱尔背弃了严谨的天主教信仰,两人生了一个私生女。关于这个私生女,有过一个传说,说露西在回欧洲的船上,认识了另一个荷兰男人,不久就生了孩子。丈夫以为是孩子是波兰的,荷兰人以为是荷兰人的,实情只有露西知道,等到这可怜的女孩出落成姑娘后,妈妈才告诉她,爸爸是法国人克洛岱尔。克洛岱尔后来爱上了一个法国女子佩琳,这次恋情终成正果,两人婚后生了五个孩子。在华期间他写了两个愁肠百结的剧本,里面有这两个女人的影子。
1910年,克洛岱尔派驻布拉格,与卡夫卡匆匆见了一面。两个男人都有些神经质,彼此的印象不算太好,卡夫卡事后描述说:“克洛岱尔领事脸庞很宽阔,但眼神是飘忽的,似乎时刻准备走人,当他跟你说再见时,其实眼里早已没你了。”纪德的评论更独特,他说克洛岱尔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股“荒野飓风,飘来飘去的”。克洛岱尔确实喜欢剑走偏锋,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他是少数几个站在佛朗哥一边的文化界人士,当时绝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如海明威、奥威尔、帕斯等都同情共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