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城市流浪儿

标签:
阿尔杰文化 |
分类: 看名人 |
写给城市流浪儿
常闻西方教会闹出娈童丑闻,一直不明白神职人员为何总以男童做性侵对象,后来知道教堂有少年唱诗班,唱诗班成员通常都是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皮肤光洁,音色嘹亮,估计会激发成年男人的不良念头吧,前不久德国南部的雷根斯堡教区,就曝出神职人员性虐待唱诗班男童的新闻,其实是几十年前的旧闻,只是当事人现在才说。有这样一个作家,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此后他终生关注无家可归的城市儿童,他的小说主角永远只有一个,就是纽约街头的流浪小男孩,或简称纽浪小男孩。
霍拉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1832 – 1899)的父亲信奉惟一神论,这种信仰比基督教宽松,否认上帝三位一体的教义,认为上帝是一位一体,也即上帝本身。阿尔杰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思想比较自由,16岁考入哈佛大学,后入哈佛神学院,毕业后依老阿尔杰的安排,在麻省的一家惟一神教堂谋了个差事。接下来的故事有点近似雷根斯堡了,他被控性侵两个男童,事发后辞职去了纽约。老阿尔杰痛心疾首,给全美惟一神总部写信道歉,保证他儿子今生不再担任神职人员。
去职后的阿尔杰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曾写诗表示忏悔。他开始关注街头流浪儿,为报章写连载小说。阿尔杰笔下的纽浪小男孩,有卖报的,擦鞋的,卖火柴的,故事编得并不新颖,无非叙述一鞋童遇见一老绅士,擦好鞋本来只要一元,但老头给了一张百元大钞,鞋童坚拒不收,老头发现了小男孩心中闪光的本质,于是写了一封介绍信,小男孩凭着那信,一步一步努力,最终成为华尔街上的一名白领。
故事本无新意,但发表后获得读者热烈欢迎,小说主角被称为霍拉肖·阿尔杰式英雄,要知道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早期工业文明时代,有点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城市里生活着许多像三毛那样的贫穷流浪儿,他们如同被遗弃的狗狗,踟蹰于街头,夜宿于过道,每天为生存而奔波,当然梦想自己也能如那小男孩一样,来一段天方夜谭般的奇遇,碰上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贵人。阿尔杰的流浪儿系列小说有数十本之多,据2009年版的百科全书估计,合起来卖了两千多万册,他因此成为19世纪最受欢迎的大众作家。
有正统评论家写文章,批评阿尔杰的小说是欺骗孩子的毒药,但他坚持认为,靠诚实劳动致富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尽管有这样的批评,阿尔杰还是深深影响了后人,曾有家财万贯的富人裸捐,把全部财富捐赠出来救助城市流浪儿,说这样做是因为读了他的书。阿尔杰自己并未因小说成功而成为富翁,他终身未婚,把财力都交给了设在纽约的报童客栈,那是他初到纽约时与人合力创办的产业。客栈坐落在曼哈顿丢恩街9号,那栋古旧的建筑现在依然完好,成为纽约报童客栈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