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顺与骄傲

标签:
巴莱文化 |
分类: 看电影 |
恭顺与骄傲
我去台湾闹过一个笑话,因为事先功课做得不够,曾以为太鲁阁是是类似大陆亭台楼阁的景点,结果看过后深为震撼,始相信世上真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景观。当我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看到义军与日军在悬崖绝壁上交战,第一感觉是这地方距离太鲁阁一定不远。我的猜测是准确的,当年的雾社反日暴动,就发生在太鲁阁以西50多公里的高山上。
电影总归是电影,提供了一段经过诗意处理的史实,加上沉郁的群山画面,拍得还是蛮不错的,至少改变了我对台湾电影的习惯印象,印象中的台片总是温婉有余雄壮不足,这部电影是有力量的,里面除了泰雅语和日语,没一句汉语,但我看懂了一层意思:人活在世上更看重什么,是文明的恭顺还是原始的骄傲?
大陆人长期被国共两党冲突所左右,说起台湾就是国民党老蒋小蒋,其实岛上的人多着呢,历史也远比国共冲突丰厚得多,尤其是中央山脉两侧,有好几十种山地民族,信仰还不一样,比如台东的部分泰雅族很早就接受基督教洗礼了,阿美族则依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传统。说全中国56个民族56朵花,是不准确的,认真算起来至少也有七八十朵,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也只是笼统的恭维。
《巴莱》这部电影的特色,就是以山地民族的眼光看待时代的纷争。清治时代结束了,扎长辫的清吏仓皇离岛,日本人乘大军舰来了,从此开始了日治时代。在山地人的眼里,汉人是很懦弱的,日本人统治朝鲜期间,遭遇了500多次暴动,台湾人也武装反抗了几十次,但这其中没有一次是汉人策划鼓动的。汉人满足于做点小买卖,挣几个小钱,然后挤在一起生孩子。
电影的主角当然是泰雅部落首领,硬汉子莫那鲁道,他其实过得还不错,曾被安排去东京参观,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可是他的骨子里流淌着野性的血液,看见日人将大树一棵棵砍倒,猎场越来越小,孩子在学校要学日语,成绩好还得不到嘉奖,感觉自己的灵魂正被抽空,感觉自己总有一天会在沉默中爆发,率领全族用鲜血去拜祭自己的祖先。
什么叫血祭祖先?其实就是武装反抗然后遭遇灭族之灾,莫那鲁道很清楚反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泰雅族的一支部落从此将被湮没,可是与其在屈辱中任人宰割,不如在热血中慷慨一死,这就是我看懂的那层意思:是文明的恭顺还是原始的骄傲,也即那句老话,跪着生还是站着死?
莫那鲁道选择了后者,而世间绝大多数人会选前者。影片中最动人的场景,是莫那鲁道与受过日式教育的泰雅警察花冈一郎在溪流中的对话,花冈说日本人给我们修了铁路,盖了医院、邮局,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反抗?没错,日本人确实改变了山地民的生活方式,雾社的建设规模不亚于日本本土的乡村小镇。
莫那鲁道反问,你骄傲吗?他渴望如风一样在山林间穿行,如云一般在峭壁上飞奔。这种自由自在的人生,花冈是不懂的,他夹在同胞和日人的仇恨中,只能剖腹自杀。那是一场事关尊严的暴动,与政治无关,更与党无关。你骄傲吗?80年前一位台湾山地首领的问话,如今我们拿来问问自己,还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