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炮声更响亮

标签:
西特维尔文化 |
分类: 看女人 |
比炮声更响亮
世上有什么声音比枪炮更响亮吗?有。最动人的故事是二战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在德军炮火中演奏《第七交响曲》,当时列宁格勒已被围困两年多,守军和老百姓缺衣少粮,大量军民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德军宣称宁可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掉,也不接受投降,苏军防线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崩溃。就在这个时候,肖氏完成了这部著名的交响乐,并在列宁格勒大剧院演奏,剧院内是气势恢宏的乐曲,剧院外是德军的轰炸声,苏联人的内心在这双重声音中,升腾起殊死抵抗的决心,音乐声盖过了枪炮声。
那是发生在列宁格勒的事,而在德军轰炸下的伦敦,则有一位女诗人伊迪丝·西特维尔(Edith Sitwell, 1887--1964),在电台里朗诵诗歌,用诗鼓舞自己的同胞。西特维尔出生贵族,有两个弟弟,姐弟仨都是作家,不过她与父母的关系极为恶劣,原因是父母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曾把她关进铁笼,西特维尔为此终生未能原谅父母,乃至双亲去世,她也没去参加葬礼。二战爆发后,西特维尔来到伦敦,战时的伦敦每天遭到德军狂轰滥炸,到处是废墟和死亡,城中断水断电,西特维尔寄居在弟弟家中,白天为军人织袜子,夜晚就着油灯写作,写了好几本诗集,其中以《雨还在下》最为读者称道,这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该诗写于1941年大轰炸的一个凌晨,当时伦敦被连续轰炸近三个月,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数万人被炸死,英国的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布里斯托尔、考文垂、曼彻斯特等都在战火中呻吟,尤以考文垂被毁灭得最为彻底,因为该城是军工产业重地,以生产英式坦克著名,整个市中心成一片断墙残垣。当时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小小说叫《声音》,说黑暗中一位男士拨错了电话号码,对方是个年轻女子,虽然互相并不认识,但对彼此的声音都有好感,于是约定每天晚上通话,在战乱中寻求慰藉,慢慢的,男士爱上了对方的声音。
可是从某个夜晚开始,他忽然找不到她了,电话铃在响,但始终无人接。这样一连几个夜晚过去,男人耐不住了,他打电话到电话总局,查询女子电话所属的方位,想亲自上门去看看,接线生告诉他,不必上门了,那片街区已在几天前的轰炸中化为废墟。这篇略带伤感的小说不胫而走,成为伦敦人轰炸间歇的谈资。西特维尔就在这样惨烈的轰炸声中,写出了《雨还在下》一诗,如同许多基督教诗人一样,她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信仰上,用基督的坚忍鼓励大家熬过人生的漫漫长夜:
雨还在下/像人间一样暗,如失落一样黑——/同十字架上的那一千九百四十枚铁钉/一样密。/雨还在下/落在十字架上那饿汉子的脚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基督被钉在上面/怜悯你和我,怜悯撒该和拉撒路/雨点下面伤口和金币没有区别。/被诱捕的棕熊/睁着失明的双眼不停哭泣/驯兽师的皮鞭,抽打着它无助的肉体/还有被猎获灰兔的眼泪。(西特维尔:《雨还在下》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