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父子情
(2011-11-23 23:07:27)
标签:
奈保尔文化 |
分类: 看名人 |
浓浓父子情
印度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侨民作家,写《撒旦诗篇》的拉什迪是一个,另一个是奈保尔。加勒比海南边有个岛国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海外华人习惯于称之为千里达,千里达距离印度千里迢迢,但都是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岛上有许多印度移民,他们多半是怀着梦想前去淘金的劳工,金子没淘到,也不想回家了,就在岛上住下来,一住就是几代人。当中有个人叫西帕萨德·奈保尔,这人受过一点教育,是当地报纸的一个记者,喜欢写小说,不过一生似乎不怎么得志,作品也没流传下来。
好在他有个儿子小奈,自己写作不成功,便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作家。在千里达那样的国家,一个印度后裔的家庭,想要儿子当作家,简直是天方夜谭,谁不知道印度人擅长做买卖,首都西班牙港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印度商贩忙着卖水果卖香烟——多巴哥就是烟草的意思,他们勤俭治家,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可老奈保尔不管那么多,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害怕当作家,劳伦斯吃了那么多苦,最终还是成了作家,以后无论有什么遭遇,你都要把自己想像成劳伦斯,记住他说的话:我为文学而生。”
小奈果然成绩优异,18岁那年赢得牛津大学奖学金。可是初到英国他就崩溃了,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这样说:“我从没想到我怎么会长着这样一张脸,一张亚洲人的脸,我长得比从印度来的印度人还像印度人。”他深陷无根的绝望,一天开煤气自杀,可那天煤气泄漏,没死成。这时老奈保尔的信到了,父亲无比深情地要求儿子,用文字把牛津的古老校园一一描述下来,寄回去给他看,以弥补自己年轻时未能深造的遗憾。
儿子感动了,明白自己身上还寄托着父亲的厚望,他怎能如此轻易的就死掉,这个世界还有多少风景等待他去领略,还有多少故事等待他去演绎,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他开始与父亲频繁通信,讲述自己的各种见闻,也倾诉作为印度人的苦闷,同时还反过来鼓励父亲继续写作:“写吧,你能写,一旦开始写,灵感就会汹涌而至,有了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故事就开始了。”这些往来家书后来结集出版,取名叫《父子之间》(Between Father and Son,1999)。没过几年老奈保尔去世了,他没能成为大作家,也未能看到儿子日后的辉煌,但读者从两人的信中,可以读到浓浓的父子情。
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小奈拼命写作,获取一个又一个英语文学大奖,其中《比斯瓦斯先生的屋子》(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 被认为是其扛鼎之作,小说描写一个寄居千里达岛的印度婆罗门后裔,如何历经艰辛寻找自己的身份,小奈承认主人公有父亲的影子。父亲婚后住岳父母家,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家,这成为他终生的隐痛,所谓比斯瓦斯先生的屋子,指的就是男人梦中属于自己的空间。2001年这位出生在加勒比海的印度人后裔,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全名叫维·苏·奈保尔(V.S.Naipaul,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