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梨的尖,葡萄的圆

标签:
h.d.意象派文化 |
分类: 看女人 |
香梨的尖,葡萄的圆
熟悉意象派的读者都知道,美国有个女诗人叫H.D.,是意象派诗歌领军人物,或者说这世上因为有了H.D.,才有了所谓意象派。H.D.全名叫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 1886—1961),生于宾州伯利恒,伯利恒原本是巴勒斯坦一地名,传说为耶稣降临地,估计基督徒比较喜欢它,到处用它做地名。这宾州伯利恒是座工业城,原先对写诗画画很不以为然,但自从出了个希尔达,也开始闪耀人文主义光辉。希尔达喜欢写诗,诗写得还不错,更要紧的是她长得也不错,吸引了庞德,是的,正是那个喜欢墨索里尼的埃兹拉·庞德。庞德爱上了她,向她求婚,但遭到希尔达父亲坚决反对,希父不无鄙夷地说庞德是个流浪汉。
希尔达也爱庞德,但那爱里更多的是崇敬,谈不上有多少男女之悦,她尤其不能接受庞诗人对纳粹的态度。庞德喜欢墨索里尼有几分不得而知,他对希尔达可是十二分真心喜欢,眼见希尔达对自己不来电,他也不勉强,把她介绍给另一个诗人阿尔丁顿。希尔达见阿尔丁顿仪表堂堂,一下就喜欢上了,虽说小阿比她还小六岁呢,但只要有爱,年龄不是问题。两人很快结婚,过得挺不错,生活中除了爱,还有诗——两人共同致力于翻译希腊古诗。
庞德依然爱着希尔达,千方百计扶持她。“果实不能穿过/这粘稠的空气掉下来/果实不能掉进那热浪/挤压捏拿出/香梨的尖/葡萄的圆。”(《热》)他认为她的诗意象奇绝,完全颠覆了当下颓靡的诗风。1913年由庞德参与编辑的一家诗歌杂志开张了,发表了希尔达的三首诗,庞德不由分说给希尔达取了个笔名H.D.,同时把她这几首诗冠名意象派(Imagism),从此意象派这个称谓与H.D.的名字一道,进入世界诗歌史。当然一个流派光有一个H.D.是不够的,他后来又给其他几个诗人贴上同样标签,比如艾米·洛厄尔,弗林特等,还有阿尔丁顿,连写查特莱夫人的劳伦斯都被搜罗进去,至于为什么,自然会有评论家跟进解读。
再说那阿尔丁顿人帅不说,诗也漂亮,身边自然美女如云,当然不会老守着希尔达,很快就有了新欢。希尔达也不是吃素的,也发展出新恋情,还演变成同性加异性的双性三角恋,她甚至向劳伦斯示爱,但劳诗人没响应她,当然那都是后话。鉴于希尔达性伴侣众多,有人开玩笑说她改名字叫High Develop(热得快)算了,缩写成字母也是H.D.。因为感到心力交瘁,1933年希尔达专程前往维也纳,去找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看病,她当时既受不了阿尔丁顿的背叛,也无法接受希特勒的崛起。可是对于这些问题,弗洛伊德也无能为力。
晚年的H.D.荣获美国诗歌大奖,不再喜欢意象派这个标签,但滑稽的是,她的粉丝都是冲着她是意象派偶像而去的,因此也容不得她喜欢不喜欢,都叫她意象派老奶奶,尤其是那些憧憬性开放的女生,更把她当做前辈楷模。H.D.死于1961年,死的时候是寂寞的,可是过了十几年,到70年代中期,评论家们忽然又把她捞出来,说她是女权运动的先锋。这时候的H.D.已经无力表白了,是不是先锋随评论家们说去,反正她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