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交道

(2009-07-12 23:09:13)
标签:

季羡林

文化

分类: 看名人

                                     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交道

 

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次交道

            沈东子

 

 

如今的生活就是这样,人活着时似乎没人记得,去世了忽然被人想起。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我想起与季老交往的一件事。九十年代中期我准备做几套大师文集,当中第一卷做的是印度文豪泰戈尔,丛书名叫《大师文集·泰戈尔卷》,收录了泰戈尔的诗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文论和传记,各做一卷,后来我想到漓江社早年曾出过一本书,是由印度女作家黛维夫人撰写的《泰戈尔谈话录》,这本书用散记的形式,描写泰戈尔四次造访作者父亲的情形,也算是泰翁别传之一种,收入文集也是合适的。

 

我把书找出来,发现译者是季羡林季老。当时有点纳闷,季老是东方学大师,潜心研究博大深邃的古印度文化,译《罗摩衍那》还译不过来呢,怎么会有时间译这样一本小书?细读序言才知道,原来作者黛维夫人的父亲是泰戈尔的朋友,黛维夫人本人是季老的朋友,这本书是作者专门请季老翻译的,有这样一段渊源,这本书当然也就有点意思,收进《泰戈尔卷》,对中国读者了解泰翁是有益的。于是我给季老写了一封信,表示想把这本书收进丛书,同时说明两点,第一考虑到丛书名上已经有泰戈尔三个字,建议把《泰戈尔谈话录》改名为《炉边谈话录》,第二考虑到译本原来出版过,虽然改名做新书出版,但稿费标准会稍微低一点,希望季老谅解。

 

我做过不少书,接触的作者译者不计其数,坦率的说,形形色色的人都见过,有端架子的,有摆名士派头的,有出书前恭顺出书后不理人的,还有深更半夜打电话的呢,一个作者被退稿了,凌晨五点来电话发牢骚,说自己写本书多么不容易,说了十来分钟,提醒她现在是凌晨,她说哦,对不起,我忘了,我在加拿大。一个译者要求出书时,把自己的照片跟作家照放一起,都放封三,被拒绝后恼羞成怒,写封邮件把我一顿臭骂。还有一个大学女老师直接威胁我,说如果不出她的译作,就把我们领导做的丑事公之于世,我当时有点纳闷,把我们领导做的丑事公之于世,关我什么事呀,我还以为她要把我做的丑事公之于世呢,真是连吓唬人都没学会。自然不理,结果也没见什么惊天动地的丑事被公之于世。

 

我发现有这样的规律,越是有学问的人,态度越平和,沟通也越容易,书出成也好,没出成也罢,都是朋友,因为组稿结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属下各个研究所的不少专家学者,文学所、哲学所、外文所、历史所、宗教所的都有,季羡林曾任南亚研究所所长。闲话不多说了,还是说回季老吧。季老很快就回了信,“稿费标准,我同意,改书名,也可以。”字迹清晰有力,同时寄回了签字盖章的出版合同。真是够爽快的。季老一生著作等身,我不过只编辑了他翻译的一本小书。《大师文集》因为种种原因,只出了《泰戈尔卷》,我因为这卷书的编辑组稿,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季羡林,那年季老84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