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中国 |
那些用锦绣缝制的官袍
● 中国人穷惯了,只要有吃的,就要山呼万岁。有吃的,有什么了不起?猪也有吃的,如果把老百姓当猪看,当然希望能听见万岁声,对那些不喊万岁的老百姓,就恨之入骨,换了旧社会,真想扔进水牢里泡着。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喊万岁的老百姓,会越来越多,等到没几个人想喊万岁,这个社会才算是走向现代,走向文明。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生来是平等的,只有皇帝认为人生来有等级之分,别说老百姓了,就是官员还分为好几品,小官在大官面前毕恭毕敬,大官见了皇帝,还得趴着。中国历史是一部皇权史,官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要想走出不喊万岁这一步,比其他民族更艰难。
● 一个人想听见别人喊万岁,是把自己放在了皇帝的位置上,而忘记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拥有权力,把事情做好,是应该的,如果做不好,就应该走开。老百姓对官员是很宽容的,哪怕做了一点好事,也会铭记千年,苏轼修了苏堤,白居易修了白堤,包拯办了几件冤案,于是留名青史。换了现代社会,恰恰反过来,官员既然是人中佼佼,当然要高标准严要求,哪怕做了不少好事,只要被人逮住把柄,就落入深渊,尼克松不过想掩饰手下窃听电话,克林顿在白宫里寂寞了,与一个女实习生通了几次奸,马英九没弄清楚机要费的性质,都得下台。真要按这种标准衡量,不知道我们的官,有几个人过得了关?
● 我们的官员哪怕做不好,也不习惯走开,似乎走开很痛苦。其实有什么痛苦?对于那些平庸的官员,走开真是一种解脱,本来就是历史的误会,能力谈不上能力,只因为奉承得力,被提拔安放在某个位置上,就像一只蚂蚁背一头大象,能不辛苦?没被压死已属万幸,还痛苦什么?官员提拔制的弊端,就在于提拔二字,既然是提拔上去的,眼睛当然只会对上面察言观色,老百姓不过是随意践踏的垃圾,可是别忘了,垃圾被踩久了,也会变硬,也会绊他个嘴啃泥。
● 有位朋友本来有可能被提拔,可他在一次会上声称,自己可不愿终老于处级干部的位置上。这话听上去怪怪的,可仔细一想很有意味,当时在座的一群处级干部全都变了脸色。若干年过去了,那帮处级干部,果然没一个跨过门槛往上走的。没提拔算好的了,这年头十官九贪,如果被拿下去处理,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处”级干部呢。在崇尚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惟一的选择,所谓学而优则仕,一个人只要优,就会被往官道上推。好在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多元化,人的命运也多样化了,做官是一种选择,不做官也是一种选择,没准还是更好的选择。
●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老年中举,幸福得口吐白沫,陷入迷乱。我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我见到的更多的是郁闷,三十被提拔为处级,到了四十依旧是处级,可看上去比其他四十的男人更出老。我还见过六十退下来的处级干部,以前前呼后拥,占尽风光,如今走在路上,没人搭理,连买个小菜都要抄僻静的小路,害怕遇上熟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厌其烦地痛悔自己没把孩子带好。我见过一些小干部,时常怅惘地说,领导曾经许诺于我,说三年内提拔我做科长,可是……可是什么?可是这小干部太老实,没明白大干部的暗示,许诺于你,就是给你一个送礼的机会,可你只知道傻等,以为天上真会掉下带肉的馅饼?至于契可夫笔下的“套中人”,见得就更多了。小官员在大官员面前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哪句话,哪个动作,惹恼了上峰,有时大官员剔剔牙齿就忘记(也许也没忘记)的事,小官员会抱憾终生,以为正是自己哪句话不当,毁掉了锦绣前程。什么叫锦绣前程?就是用锦绣缝制的官袍。
● 我见官员多可恶,料官员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