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知识女性的“公共情人”

(2006-04-27 14:57:15)
分类: 看女人
中国知识女性的“公共情人” 

中国知识女性的“公共情人”

 沈东子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一个法国女人,但是在许多中国知识女性的心目中,她比男人更有魅力,因为她以一部《情人》,征服了她们的心。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女读者、女作家、女评论家表示对杜拉斯的由衷喜爱。《情人》的动情之处,大概有二:

一、贯穿全书的叙述方式。全书通篇充满了捉摸不透的情感,如荷叶上变幻流动的露珠,在不停的变幻中大胆表露女人幽微的爱情渴望,这是吸引女性读者的重要原因。

二、小说中缠绵的东方情调,经过电影《情人》的渲染,更符合当代中国女人的阅读习惯,比五四时期的小说更奔放,更浪漫,但又不像当代小说那么没有节制。

当然《情人》也博得中国男人的喝彩,因为《情人》中的情人,是一个中国男人,一个“黑头发蓝眼睛”的法国女郎,以如此痴迷,如此缠绵悱恻的方式,爱恋着一个东方男子,怎能不让久为中国女性怠慢的我们怦然心动?至少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尽管那只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个浪漫传奇。

其实杜拉斯对东方的迷恋,并不仅仅只表现在《情人》中,《广岛之恋》、《华北情人》等作品,也充满了这种炽热而凄美的激情,好象这个娇小的法国女人,只要一想到爱,就会想到中国人。杜拉斯的这种东方情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杜拉斯出生于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在印度支那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代,父母虽然都是法国人,但因为地位低微,未能进入西贡的上流社会。后来父亲返回法国,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将几个孩子养大,最困难时要自己下地种番薯。由于这种奇特的家庭背景,她从小就发现,自己虽然会说越南语,却不是越南人,生活在白人当中,又被排除于白人之外,在白人和越南人眼里,她都是另类。这是其一。

其二呢,杜拉斯天生富于想象,童年生活的不幸,更促使她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将一生的理想寄托于所谓“不朽的爱情”。有人问杜拉斯,她最喜欢生活中的什么?她答:“爱情!”

综观杜拉斯的作品,“爱情”是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尽管这爱,有时可能是泛爱,有时可能只是欲望。综观杜拉斯的一生,“爱情”更是与她朝夕相伴,不曾有须臾分离,哪怕行至暮年,爱情也依然让她心醉神迷,其中最富浪漫色彩的,是她与扬·安德烈亚的忘年恋情。

·安德烈亚是一位外省大学生,也是杜氏小说的热烈爱好者,他出于仰慕给杜拉斯写了好几年的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杜拉斯欣喜若狂,认为扬是真正明白夏日恋情的男人。1980年的一个夏夜,扬带着酒,来到杜氏在特鲁维尔的住所探望她,从此开始与她终生厮守。

那年杜拉斯年近七十,而扬还不到三十。尽管两人的年龄几乎相差四十年,但他们还是相守了十几年——直到1996年杜拉斯去世。扬性格柔弱,无钱无势,在一般女人的眼中,不是很理想的情人,但在杜拉斯看来,他正是她朝思暮想的男人,她需要的是他身上那种男人的温馨。扬的爱给她带来了无限激情,再次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又写出了包括《夏雨》在内的许多篇章。

曾经有人对他们的恋情表示怀疑,对此她说:“你很关心年龄,真奇怪,我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点。”杜拉斯是那种为爱而生存,为爱而写作的女人,是人世间各种爱情神话的制造者,理所当然地倾倒了众多罹患“爱情饥饿症”的中国知识女性。她的举动,是她们梦想而不敢实施的。从这层意义上看,与其说杜拉斯的“情人”是中国人,不如说杜拉斯是中国知识女性的“公共情人”更为合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