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本有时会把你变成木乃伊

(2006-05-01 21:27:22)
分类: 看 书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埃及馆藏品)
 
书本有时会把你变成木乃伊 

书本有时会把你变成木乃伊

沈东子

 

千万不要以为书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烟缸、果盘晶莹透明,未必有生命,哪怕有,也很脆弱,掷地即碎。书本看上去灰头土脸的,里面却藏着勃勃生机。别看一本书被长期遗忘在哪个角落里,封皮蒙尘,书面泛黄,似乎无声无息,可一旦有谁触摸它,尤其是翻动它,它就会施展无限魔力。这时候的书,有点像木乃伊。我们都以为木乃伊是用死人做成的,抹上油裹上布就行了,但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在这里死亡的只是肉体,灵魂只是被裹住了而已,当你一层层剥开尸布时,那是最危险的,剥到一定程度,剥到第九层或者第十层,这里只是假设,因为谁也不清楚究竟是第几层,也可能是第七层或者第八层,第十一层或者第十二层,这时木乃伊的灵魂就开始进入你的体内,慢慢将你的肉体变成木乃伊。

那些往来于尼罗河两岸,深入金字塔内部探寻斯芬克司之谜的英国人,不太明白这种道理,他们为了查看木乃伊的面目,揭开了一层又一层裹尸布,结果都死于非命,至死都还以为自己运气不好,患上了什么沙漠怪病。英国人自以为生性好奇,爱好冒险,其实对灵魂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木乃伊有灵魂,这也就罢了,那些东西毕竟被那么多层布包裹着。奇怪的是,他们居然不知道雪山也是有灵魂的!

英国人只要一看见椎形的山峰,就想往上面爬,尤其喜欢攀爬喜玛拉雅山脉的那些雪峰。藏族人都知道雪峰是有灵魂的,他们长期住在雪山脚下,平日膜拜都来不及,从来没有产生过爬上去的念头。可是英国人不懂这种道理,结果要么当场死了,要么落下一身怪病,可是哪怕就是这样,他们仍然只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把灾难归结于雪崩或寒冷。一个人对灵魂无知到这种程度,说什么也是没有用的,难怪藏族人从来不做解释,他们为了超度自己,只管埋头走朝圣的路。当然那都是上个世纪初的事情,英国人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撒切尔夫人到了中国,连长城都不去,觉得还是呆在平地上安全些。

当然所有的书本,都只有部分章节可以为人所用,而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用途。许多书本在成书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构建完整的体系,让阅读者相信,只要读完这本书,就会看见世上所有的光明。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如今没有哪个阅读者,会把一本书奉若神明,他们总是捡自己需要的部分阅读,至于其他部分是不是很重要,没谁关心,也许作者认为很重要,那只是对作者重要罢了,谁会在乎?

那么为什么说书本很像木乃伊呢?因为你一页页翻动书本时,也是非常危险的,里面的灵魂也会不知不觉进入你的体内,按照它自己的模式,修理你的灵魂,这就是你抛下它走开时,心里有时快乐,有时不快乐的原因,那时候你想抛也抛不下,因为你的灵魂正在经受修理的过程。书本是怎样施展魔力的呢?它跟女人骚首弄姿不一样,不,它绝不追求艳丽,用的完全是朴实的方式:不同的文字组合。组合的方式越朴实,威力就越强大。

那些文字看上去很渺小,密密麻麻的,如果不留心,还以为只是一些干瘪的蚁尸,可是它们也是有灵魂的,或者说它们就是书本的灵魂,只要换个方阵,就可以变化出无穷的威力,直接进攻你的内心,可以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去嚎叫,这一点似乎与原子或中子的结构很像,结构不一样,释放的能量也就不一样。

也许有人还是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描述夸大了书本的魔力。书本当然不是魔术师,何况就是魔术师,也有玩不转的时候。胡迪尼是魔术师吧,不但是魔术师,还是魔术大师呢,他表演水下挣脱紧身衣,有时挣脱了,有时也会没挣脱,只要有一次没挣脱,就会被淹死,他后来确实也被淹死了。

书本也一样,它的魔力是不可捉摸的,就举书本与光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以为光是从上帝那儿来的,上帝说光,世上便有了光,可是我们又知道,一个人若是从来不看书,他的眼神是迟疑的,混沌的,黯淡的,就跟上帝创世以前的情景差不多,看过书后眼神就亮了,仿佛被注入了光,为什么呢,这就是书本施展的魔力,将一种光泽抹上了读者的眼睛。

不过事情也没那么简单,一个人若是读书读多了,眼睛又会失去光泽,重新变得迟疑,混沌和黯淡,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书本在施展魔力。书本见你读得太多,整天着迷于那些蚁尸般的文字,甚至忘却了周围的世界,便开始抹掉你眼睛里的光,于是你的眼睛又黯淡了。究竟读多少书,眼睛才最明亮,这始终是人类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