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中国 |
(丰子恺先生漫画)
我们为什么要游历名山?
沈东子
中国人虽然崇尚读书,但也意识到读书的局限,所以古人早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明白要想真正了解这个世界,除了读书,还要游历名山大川,见识风情万物。
什么叫名山?拥有人文历史的山,才能叫名山。喜玛拉雅山很高,但不是名山,昆仑山、横断山也不是,名山是泰山、华山、恒山、衡山,是峨眉山、嵩山、黄山、庐山、九华山、武当山……这些山被称做名山,是因为险峻雄奇的山峦,华美瑰丽的景色吗?是的,但也不完全是,除了山川景致,更有一份人文情怀,这情怀,只有中国人才明白。
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描写歌德为了追求不朽,一直追到了天堂。小说对所谓不朽,做了这样的定义:希望死后仍被后人记得,而且是作为好人、高人或伟人被记得。追求不朽是人类的天性,东西方文化不同,追求不朽的方式,也不一样。
法国有先贤祠,英国有西敏祠,都是安放智者灵魂的场所,历任首脑上任时,都要前来肃立冥思,吸取治国安邦的力量。日本人比较邪门,搞了个什么靖国神社,把些乱七八糟的亡灵供奉在里面,因为价值观混乱,未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崇高性,反而把自己矮化成道德的侏儒。
中国人呢,中国人想近距离接近自己的文化偶像,去哪里朝拜?我们没有这样的场所,也不容许有这样的场所。以前还尊孔,后来孔家店被打倒了,也就不再有任何偶像。在没有偶像的时代,我们很彷徨,总想找出谁来崇拜一下,成年人笑话少男少女追星,其实成年人的内心,何尝就没有追逐偶像的渴望?只是这偶像被深藏着,时间久了,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是谁。
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明白,这世道除了皇帝,谁也别想青史留名,在皇城中央立起自己的铜像。思想要想靠书本代代相传,也是不可能的了,首先不许印,偷偷印,查到就烧掉,遇上特别乖戾的皇帝,还要株连九族。
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想把思想传达给后人,只能上山。
所谓上山,不是去打游击,而是把自己的文字和名字,镌刻在偏远山区坚硬的石头上,以这种方式逃避统治者的剑与火。许多有思想的官吏,本来就因为与皇帝意见相佐,或者在权力争斗中落败而被放逐边关,因此远离京城,景色壮美的山峰,就成了他们寄存灵魂的地方。他们或隐居竹林,或采菊南山,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摩崖碑刻,期望以这种方式实现不朽。那些碑刻,有的明志,有的抒怀,还有许多藏头去尾,运用典故的讽喻之作,要悟懂这些东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胡适胡博士曾经对古人这种表达方式大为感慨,说哪怕穷经皓首几十年,也未必都能明白。
这些深藏作品的政治智慧,在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中,表现得尤其淋漓。当然要想在石头上留名,也不是那么容易,不但要有独立思想和独立品格,还要有斐然文采和流畅的书法,否则经不起几百年沧桑风雨的考验。
我们为什么要游历名山?在没有文化偶像的岁月里,我们只能寄情于山水,寄情于藏之名山的那些先人智慧。生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能够寄情的东西是很少的,先别说什么寄情,看得见的东西都没几样,我们看不到故宫的藏画藏品,看不到尘封的历史档案,看不到官员选拔的过程,看不到重大决策的记录,我们什么都看不到,因为我们只是——人民。既然什么都看不到,那就去游历名山大川吧,春天来了,不但可以呼吸清新空气,而且距离大地更亲近,因而也活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