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

(2006-06-30 16:23:52)
分类: 看 书

 

(勃朗特三姐妹画像)

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

(艾米莉.勃朗特肖像)

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

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    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

                                              沈东子

 

翻开世界文学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有的作家著述浩繁,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文坛巨人,如沙翁和托翁。有的作家则把对生命和爱情的体验,浓缩于一部作品里,凭一本书就名垂青史,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后者以女作家居多,艾米莉·勃朗特就是其中之一。

艾米莉生活于维多利亚时代,那个时代追求保守的道德准则,却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反叛意识的伟大作家,尤其是女作家,除了勃朗特三姐妹,同时代的女作家还有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盖斯凯尔夫人和伊丽莎白·勃朗宁等,可以这么说,19世纪初的英国,对外加紧了海外扩张,对内则加强了对精神生活的控制,而这种控制反过来又激起了作家们的激烈反抗。《呼啸山庄》就是带着一股荒原上的狂风,闯进了死气沉沉的英国文坛。

在翻译《呼啸山庄》的过程中,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典名著?它既没有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如雨果或歌德的作品,也没有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如狄更斯或吉卜林的小说,它只是用冷静的笔触,叙述了发生在苏格兰北部荒原的一个略为夸张的复仇故事:

一个被人从街头捡回来的孤儿,希思克利夫,从小备受凌辱,惟独主人家的千金小姐凯瑟琳,却欣赏他身上的那分野性。长成少年的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可是世俗的等级观念毁灭了他的爱,那分强烈的爱,变成了对外界社会的强烈的恨,并进而演变成一个个残酷无情的复仇阴谋。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最后都化作呼啸的狂风,掠过孤寂的坟头,吹向荒凉的原野……

等到译完全书,我逐渐明白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同时也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具有怎样的价值。《呼啸山庄》描写的虽然只是一座北风呼号的孤独的山庄,可正是在那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特定的环境里,个人的生存经受着最惨痛的考验,人性的尊严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善与恶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决斗。

艾米莉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生命激情,把内心世界最为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最为惨痛的心灵创伤,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每一位敏感而善良的读者,无论是阿尔卑斯山脚的牧人,还是太平洋沿岸的渔夫,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读过之后都禁不住为之心跳,为之落泪。

希思克利夫无疑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理解了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动机,也就理解了艾米莉内心的隐秘。希思克利夫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童年受尽屈辱,成年饱受压抑。他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充满了苍凉的意味:衣衫褴褛的街头弃儿,树林中额头血迹斑斑的失恋者,暴风雨中教堂墓地里的掘墓人,茫茫荒原上随风游荡的孤魂……

一部《呼啸山庄》里,每个人都经历了悲剧,不管是林顿、小林顿还是哈里顿,也不管是伊莎贝拉还是小凯茜,我们都可以产生同情,可是对希思克利夫,却不是同情两个字就可以打发的。他的悲剧不是那种仅仅让人产生同情的悲剧,人们在同情他的同时,还会敬畏他。这就是希思克利夫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其他人眼里,希思克利夫身上充满了邪恶,但是在书中的男性人物当中,跟软弱的林顿、伪善的约瑟夫、逆来顺受的哈里顿和怯懦可欺的小林顿相比,他却是最坚强、最真诚、最无所畏惧也最具有叛逆精神的一个,整部小说里也惟有他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只要他一出现,读者就会凝神静气,拭目以待。

他像陡峭的山崖,像伤残的树干,像神出鬼没的幽灵,虽然看上去吓人,却自有一种苍凉的美。他如荒原上呼啸而过的狂风,充满了勃发的生命活力。相形之下,林顿们和凯瑟琳们,不过是草叶上转瞬即逝的露珠。也惟有半人半鬼的希思克利夫,才拥有如此强悍的力量,终生挚爱着一个女人,一直爱到自己化作荒原上一阵长啸的风。他对凯瑟琳的感情,与其说是性爱,不如说是对童年记忆的回归,因此也就更增添了一层纯情的光辉。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勇气,都投入到对凯瑟琳的绝望的爱当中,用毕生的精力,毫不留情地报复摧残这爱的邪恶势力。

面对比自己强大千百倍的命运的力量,希思克利夫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听凭摆布,而是凭自己坚强的意志奋起反抗,猛烈还击,向命运发起一次又一次无望的挑战。多少个雪花飘飞的黄昏,多少个寒风呼啸的夜晚,他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大地上,苦苦追寻那已被命运粉碎的梦想。那种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对苦难的欣然领受,都体现了一位悲剧人物的英雄特征。

一个三十岁的未婚女子,能够把道德的虚伪,揭示得如此深刻,把人性的弱点,剖析得如此透彻,可见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多么压抑,也可见艾米莉本人的精神生活,并不幸福。我无从知晓艾米莉的个人生活,有过什么遭遇,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艾米莉在希思克利夫身上,倾注了她对男人的所有理解,也寄托了她对自然男性的无限向往。我甚至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希思克利夫的灵魂,就是艾米莉的灵魂,希思克利夫的内心悲剧,不能不反映出艾米莉·勃朗特的内心悲剧。

《呼啸山庄》以其惊心动魄的悲剧情节,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在它之前或者之后,都没有哪部小说,能够在感情的力度上与它媲美。我们可以举出乔叟、笛福和司各特,可以举出哈代、梅瑞迪斯和劳伦斯,还可以举出斯蒂文森和奥威尔,但是艾米莉就是艾米莉,没有哪位作家能够替代她,因为没有哪位作家在一部小说里,表现出了那么强烈的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热爱和对自然人性的憧憬,这也就是150多年来,她这部小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的原因。

……

            (本译本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重印,本文选自译者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漓江与丽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