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名人 |
路过巴尔的摩的遥想
沈东子
驱车从纽约到华盛顿,要经过巴尔的摩(Baltimore)。巴尔的摩在美国不算大,但很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最早开始研读美国文学,读的是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作品,当时可以选读的作家很多,霍桑、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等,都有很充分的材料,但不知为什么,我选了坡。
坡的老家在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Richmond),距华盛顿更南的地方,但巴尔的摩寄托着他的爱情。他幼年失怙,被一位富有的烟草商收养,曾在英国伦敦附近一所贵族子弟学校读了5年书。他生性敏感多情,1823年秋天,结识了同学罗伯特的母亲珍妮·斯坦纳夫人,那时他只有14岁。美丽的斯坦纳夫人给孤独的坡带来了奇异的幻梦,他灵感大发,几乎每天都去看望她,在花园内为她朗诵诗,称她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不幸的是,第二年春天,斯坦纳夫人因神经错乱而香销玉殒,芳龄三十。她的死使少年坡极为悲伤,传说他每天晚上都到她的坟前哭泣,一连数月。1831年,他写了《致海伦》(To Helen)一诗,将斯坦纳夫人喻为古希腊神话中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绝世美人海伦,赞溢她的美貌如“古希腊般典雅,古罗马般灿烂”。
1826年初坡进入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他的语言天赋十分惊人,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成绩都盖全校之冠,但人际关系很糟糕。1827年初坡就自己的前途问题,与养父发生争论,养父在盛怒中将他逐出家门,从此父子交恶。坡18岁那年化名来到出生地波士顿,在一位热情的年轻出版商托马斯的协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塔默兰和其他诗》。这本小诗集辑收了他13岁至14岁时写的十几首诗,署名“一个波士顿人”,只印了50册,每本定价1角2分半。到本世纪初,这本小册子人们只找回了4本,其中一本1919年被一位富商出价1万1千美元买走。
诗集出版后,坡为糊口虚报年龄加入美军第一炮兵师,驻守南方海港城市查尔斯顿(Charleston),之后考入西点军校(West Point)。在军校同学的资助下,1830年纽约出版商伯利斯为他出版了《爱伦·坡诗选》,从此在纽约文艺界小有名气。坡极为厌恶军校的刻板生活。常常故意违犯条例,结果入校不到一年即被开除,流落到巴尔的摩。
正是在巴尔的摩,坡找到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
他先是与姑母和表妹薇吉尼娅相依为命,患难中表兄妹深深相爱。1836年坡与这位14岁的金发小表妹结为夫妻,然后偕爱妻和岳母迁居纽约,在哈德逊河畔的希里南庄园开始创作长诗《乌鸦》(Raven)。他在《乌鸦》中描述了一只不祥的黑鸟,描述这只黑鸟和一位痛失爱侣的瘫痪学者之间神秘而苍凉的心灵交流。经过反复斟字酌句,《乌鸦》一诗在辞藻和韵律上都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1843年1月《乌鸦》在纽约《晚镜报》上刊出,立时引起轰动,赢得了挑剔的纽约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同年12月坡出版了诗集《乌鸦及其他》,在该书的扉页,他亮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就我而言,诗是热情,而非理智。”
薇吉尼娅自1842年起一直吐血不止,身体孱弱。凭着对表哥的挚爱,她与病魔搏斗了5个年头,好几次奇迹般地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但是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1847年1月30日,坡久久守候在她的床前,祈祷着,期待着,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薇吉尼娅深深地爱着坡,深信世界总有一天会发现表哥的价值,弥留之际她给坡写了一首小诗,衷心祝福心爱的埃迪(Edie)(爱伦·坡的爱称)早日结束苦难,走向光明灿烂的未来。她与坡在困苦中度过了十年,死时年仅24岁。
1849年是坡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已经陷入空前绝望,对亡妻的怀念成了他对世间的唯一眷恋。他反复修改《安娜波尔·李》(Annabel Lee)一诗,寄托对薇吉尼娅的永恒哀思。坡的朋友欧斯古德夫人说:“我相信她(指薇吉尼娅)是他平生真正爱过的唯一一位女人。她在他心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安娜波尔·李》是爱伦·坡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诗。同年9月他神秘失踪,数日后被发现醉卧街头,胡言乱语,送至华盛顿大学医院抢救。10月7日坡在医院病逝,临死时呼唤的名字,是他小说中一个古怪的人物。
美国人至今没有忘记这个文学怪才,在他的家乡里士满,建立了一座坡博物馆(Poe’s Museum),里面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原稿。博物馆最新的一则公告是:“坡丢失已久的一封书信,最近被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