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多又如何?

(2006-02-09 12:53:49)
分类: 看中国

官多又如何?

 

官多又如何?

                                       沈东子

 

听朋友说起明末倭寇的事,说倭寇区区五六十个,居然在江浙四处横行,如入无人之境,怎么就没谁一声令下,群起喊杀?想到抗战时几十个日本兵沿桂黔公路疾进,几万守军望风披靡,逃到独山才喘上一口气,于是明白上世纪的中国人,为什么被称做东亚病夫,或一盘散沙。病夫是指弱,散沙是指没有凝聚力。

中国人多,官也多,可光是人多官多有什么用?常说人多势众,如果人多势不众,不但不众,还相互制肘,那比人少还可怕。一头狼足以对付一群羊,就是这个道理。人要有一定的素质,才有力量,很多人拥有一定的素质,这个民族才会强大起来。

我们都知道,在以往的岁月,人的作用是固定的,所谓一个人犹如一颗螺丝钉,要死死卯住某个位置,这样社会的大机器才好运转。因此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技能,往往会被分解到几个人身上。在重庆时曾坐缆车过嘉陵江,缆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上行的升降机非常破旧,加上重庆发展迅速,坐缆车者人数大不如前,缆车站显得很冷清。印象最深的,是开升降机的师傅,一人整天坐在幽暗的升降机里,为稀稀落落的乘客按电钮。缆车站的升降机或许有其特殊性,需要专人管理,但安排专人开电梯,在许多城市的写字楼和公寓里都能见到。

表面上看,升降机师傅的责任是管好升降机,司机的责任是把车开好,这是通行的道理,说到哪里都不容反驳,但往深处想,却反映出人的无能。建国后大批农村干部进城做官,因为对城市生活感到陌生,因此方方面面都要配备不同技能的工作人员,最典型的莫过于司机,领导干部不但配车,还要配专门对付汽车的人。

司机的地位在后文革时期达到颠峰,因为朝夕相处,鞍前马后,培养了感情,甚至被列为提拔的对象,司机的地位绝不亚于秘书。另一个例子是翻译,九十年代以前,会说外文的人很少,于是那些能听懂一种外语,并能把意思用中文传达给领导同志的人,就拥有了一个特殊的位置,经常站在领导身后小声说话。至于秘书的作用,更是公开的秘密了,安排吃喝玩乐,代写发言讲稿,字还不能写得太潦草,否则领导会念错别字。官员本来是人中佼佼,而我们的领导,好象除了懂得领导别人,什么都可以不懂得。

如今社会在变化,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的能力不一样了。一个人如今仅仅会开升降机,会开汽车,或者会说几句外文,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他叔叔或姨妈是县处级干部,当然如果他真有这样的亲戚,不会开升降机也可以被派去开升降机的。其实这只是一些小技能,是现代社会人人都应当把握的技能,开升降机,无非是点点手指,开汽车,去学习领个驾照,说外语,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对于一个有心走向世界的民族,拥有这些技能,是每个人的责任。普通人如此,官员更是责无旁贷。

土库曼斯坦的总统,命令该国石油部长在六个月内学会说英文,否则免职,理由很简单,说是对该国天然气感兴趣的美国人太多,一个部长不可能老有翻译跟在旁边,要是没有翻译就不能交流,国家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这道命令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还不敢断言,但至少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决策者对官员的素质没有信心。

中国的情形恐怕也乐观不到那里,高级官员自不待言,前呼后拥,不可接近,要视察哪里,连百姓的提问,事先都要安排,生恐给领导同志出难题,万一答不上,那就麻烦了,而官员在晋升的过程中,恰恰没有经历过激烈辩论的考验,缺少机智和口才,于是只好事先安排,领导怕丢脸,下属怕丢乌纱帽。哪怕就是一个县处级干部,左一个司机,右一个翻译,上下车还有专人管住车门,要是出国考察,别说开口说话,连自助餐都要下属端上来,这样的官,能有多少能力把握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别说以一当十面对挑战,就是十个官凑在一起,想不明白的事,还是想不明白。

                                                  200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 官 考
后一篇:《千 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