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旗兵为何不敌八国联军

(2006-01-03 02:30:09)
分类: 看中国

 

八旗兵为何不敌八国联军?

沈东子

 

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过了三十多年日本人又占领南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首都两度沦陷,这对于一个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可以说是莫大的耻辱。中国军队为何守不住自己的家园?历史学家说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当局腐败,武器落后,信息不灵等等,但我更看重的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凝聚力从何而来?当然是对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骄傲,但文化也不是抽象的,必然要有具体的骄傲对象,比如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民族英雄等等,如果这些人文历史长期被皇权打压,老百姓就只有去讴歌长江黄河,而单纯的地理特征,并不足以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意识,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到苍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如果只能看见牛羊,看不见牧羊的苏武,被缚的文天祥,那民心必然是涣散的。

小时候看战争片,尤其是表现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影片,非常不理解欧洲军队端枪一字排开,齐步向前的进攻方式。记得有部讲述滑铁卢战役的影片,法军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喇叭声中越过麦田,普俄联军则以同样的队列迎击,双方边行进,边射击,并有炮弹轰炸,队伍中不断有人中弹倒下,但其余的人不予理会,继续进攻,最后法军全部阵亡,普俄联军也伤亡惨重。

相信这种不解,不但我有,影院里的许多观众也都有,每当银幕上出现这种场景,观众都会窃窃私语,议论为什么要这样打仗,甚至会出现笑声,尤其是看见队伍中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在枪声中倒地,却不能躲闪子弹,大家都觉得这种队列非常迂腐,或非常愚蠢,为什么不隐蔽起来呢?为什么不以更灵活的方式,比如匍匐,比如迂回穿插,比如跳跃等等,向敌人发起进攻?

后来我明白,队形是一种战略需要,是击垮对方意志的强大姿态,是一种显示决心和勇气的布置。匍匐,迂回穿插,跳跃等等,只是战术行为,或者说只是一些小聪明的举动。西方军队常用的队形是菱形,菱形的好处在于,有进攻锐角,有两翼掩护,还有后备力量,为了取胜,哪怕遭受重创,也要保持队形的整齐。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对这一点看得很重,他认为坚定、坚忍是军人的英雄本色,这种本色要靠完整的队形才能表现出来,惟有临危不惧的军队,才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最后彻底摧毁对手。

甲午年间,清军北洋水师与日军在大东沟海域遭遇,爆发黄海海战。当时日军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不惜代价,置两翼而不顾,集中火力攻击清军旗舰,竭力冲散北洋舰队的队形,掌握海战的主动权。相形之下清军战略目的不明确,战舰被分而治之,虽有邓世昌等官兵奋勇作战,但无力挽回大局,终于招致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传教士卫三畏随英军行动,目睹了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和天津的全过程,对清军的作战方式有很细微的观察。他认为清军士兵,个人是英勇的,但缺乏有效的配合,更没有优秀的组合,只是散兵游勇,往往众不敌寡,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因而被英法联军轻易击破。

满清的八旗兵不敌入侵的外敌,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捍卫什么,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城下,咸丰皇帝置大好河山不顾,却往承德满族老家跑,这样的皇帝怎能保护庞大的中华疆土?子民又怎能沸腾热血,去为皇上死战?所以说一个民族要抵御外侮,首先要有强大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如果一个国家的丑恶现象很多,比如买官卖官,行贿受贿,欺下瞒上等等,不但有,而且长期得不到治理,或者不但不治理,反而更猖獗,那么所有的自豪感,都会在痛苦中,被时间的风慢慢吹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