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桂林 |
变 形 鱼
沈东子
第一次到阳朔,是1972年的夏天,同学小军的父亲,是漓江航道管理处的处长,带着儿子去阳朔度暑假,于是我便随小军,搭上了便船。那年尼克松来中国了,而中国还很穷,没什么给他看的,就安排他看漓江。尼克松看过后说好,基辛格看过后也说好,于是尾随他们而来的日本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澳大利亚人等,都纷纷要求要看看漓江。
小军的父亲负责管理这条江的航道,这下责任可大了,为保证航道畅通,勘测河水的深浅,保证尊贵的客人玩得开心,他经常在江上来回穿梭,这可是首要的政治任务呢。这次他带上了小军和我。我们坐的是一艘渔家的木船,一路上走走停停,先后在大圩、杨堤等地过夜,那里有水文监测站。印象最深的是晚上躺在甲板上,听渔夫讲述和尚和尼姑亲嘴的故事,眼前是幽蓝天空上的一座座山峰。渔夫指着其中一座山峰说,看,像和尚吧?我说不像,和尚怎么会翘嘴?渔夫说你不懂的,你还小。
船过兴坪时是傍晚,火红的夕阳照在前方的群山上,每座山峰都似乎在燃烧,这里水面比较开阔,渔夫把舵交给我,一面抽着水烟,一面教我识别河面上红的和白的航标。我驾船驶向火红的群山,如同驶向千军万马厮杀的古战场。到达阳朔时也是傍晚,远远就看见了码头上巍峨的城墙,江面上桅杆林立,许多人在甲板上钓鱼,水里的鱼篓有好多鱼在跳。
要想上岸,得走过十几艘渔船连成的跳板。小军一下就跑过去了,我在陆地上长大,走这些跳板摇摇晃晃的,踏上岸时,小军一顿奚落:平时那么神气,哼,连跳板都走不稳。码头上的石拱门很有气势,当年孙中山就从这里上岸,进入阳朔城。我和小军爬到碧莲峰半山腰的亭子上,一路无人,只有一个老头在亭子里抽烟。我问老头对面的小洲有名字吗,他说有,夏天水多,叫鲤鱼洲,冬天水少,叫鳌鱼洲,形状会随季节变化的。
如今的游人是看不到这一切了。他们清早在桂林匆匆上船,四五个小时赶到阳朔,看西街上的酒吧,看商业味十足的《印象刘三姐》,进鉴山寺烧几百元一炷的高香,被领到珠宝店买割下来的钟乳石,然后在暮色降临前匆匆赶回桂林,至于幽蓝的群峰,高耸的古城墙,四季变换的水中绿洲,那些在星空下从容泛舟的诗情画意,只存在我童年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