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光守望者

(2005-12-22 17:48:18)
分类: 看中国
 

灵光守望者

                                           沈东子

 

古人说“相逢何必曾相识”,指的是那种在人海中萍水相逢,成为知己的浪漫意境。以往时代万重关山,万金家书,哪像如今什么电话、电邮、QQ这么方便呀,送封信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许多朋友匆匆一面便天各一方,从此阴阳两隔,对生与死的体验尤为真切,因此古诗的品格也就显得格外超然淡定。

现代社会就不同啦,人与人来往频密,可频密间却没有深交,假使几个人相遇,总免不了要问问对方的背景,问清楚了才能决定有没有交往的意愿,这意愿有多强烈等等。这种状态与现代人的交往方式有关系,设想在短暂的聚会或约见中,你凭什么去判断对方呢?一个人纵有千般武艺,万般才华,也不可能一下就展现出来,于是外在的标志,比如学历、资历等等,就变得重要了。

要是对方说曾在牛津或马津就读,你马上会肃然起敬,要是对方说曾任东芝或西芝公司华南片业务主管,你更会连声说久仰,久仰。我们每天多忙呀,没有精力去考察别人的才智,没有时间去洞悉他人的内心,巴望着一切理解都能在瞬间完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要,名牌大学和名牌企业才会成为众人垂涎的对象,那是一张终生有效的资格证书。 

不过我的一位朋友却不这样想,尽管他身份优越,但上网时从不谈论这些,只想过常人的生活。他最近经常上的是一家国内的英文聊天网站。本来嘛,中国人放着好好的中文不说,却聚在一起说英文,也挺无聊的,但我这位仁兄并不这样想,他说就把英文当作广东话或上海话操练操练,有什么不可以呢?有这样的心态,说起来当然就平和。

为了追求所谓“纯粹的交谈”,他固守一个原则,绝对不过问对方的任何背景材料,比方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等等,他说他深知有的问题是不能勉强过问的,要问只能问出谎言,况且古人早就说过嘛,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情趣相投,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过段时间我问他,交谈的情况怎么样,他说不容易啊,但也找到了一两个不错的朋友,还有一个是姑娘呢。我问他怎么不容易。他说自己的原则自己可以固守,但别人问起你,你怎么办呢?人家老问你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job? 不直接回答就会显得懦弱虚伪,好象想掩藏什么,好象自己的老底见不得人,直接回答吧,又像报户口,很乏味的,回答完毕兴致全无。难道人与人相识,就为了弄清楚户口簿上那几个问题吗,广阔的精神世界又在哪里?他说着有些愤愤然起来。我连忙打住他的话头。 

喜欢把玩古董的人士都知道,远古的陶器,哪怕只是一块碎片,都无比珍贵,闪耀着文明的灿烂光芒,要比一件完整的当代瓷器宝贵得多。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也是由无数灵光闪现的碎片组成的。一个字,一句话,就是一块碎片,对话的过程就是收藏碎片的过程。

有的人擅长此道,只需寥寥数语,就能看透人的内心,能力稍弱者,得细细盘问,久久探究,才能从对方的眼神和表情中获得一点东西,低能的人是无论怎样也琢磨不透对方,不管对方提供多少信息,也还是看不懂。或者还有另一类人,只按自己的需要去理解别人,不相符的就视而不见,那是另一个话题。

如果在鉴赏对方的话语时,忽然发现了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灵光,那就达到了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等到把许多碎片粘合到合适的位置,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那些由瞬间的灵光捕捉而来的信息,要比呆板的一问一答不知丰富多少倍。我对朋友说,人生知己本来就不会多,如果你在网上能得一知己,而且是红颜,夫复何求?

                                                                                                                              2005/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右耳旁的兰花
后一篇:无声的果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