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钮文新:央行亟需与“降准”同效的工具

(2022-04-24 23:51:20)
标签:

财经

股票

美国

银行

杂谈

4月15日,中国央行如约宣布:自4月25日起,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降准幅度变原来一次0.5个百分点为0.25个百分点。这个幅度似乎低于市场预期。但我们认为,一次0.5个百分点的幅度,可持续性很差。我们曾经甚至建议每次0.1个百分点,但小步快走,以此对市场构成持续性的动力。从经验看,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很长一段时间,连续不断地坚持一个方向,才能彻底扭转市场预期。但中国央行近年的似乎缺乏连续性动作,每次降准降息更像是迫不得已地偶尔来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心理规律?

货币政策是个艺术的过程,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必须让市场产生“满足感”,而不是相反。所以,从这个方面认识,央行对缩减降准幅度(0.5变0.25)的解释严重不足,以致于资本市场对政策的反应严重缺乏“满足感”。第一,市场普遍感觉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第二,市场感觉降准空间缩小,央行释放长期资金的工具不够。所以,央行必须出面解释,回答市场关切,而不是简单、机械、刻板地说说释放了多少长期流动性。

现在看到:此次降准之后,一般银行机构的法定存准率已降至8%附近,一些小银行机构更低至5%附近。且不说法定存准率下限应当是多少,从总体看,就算还有3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这恐怕也经不住几次使用。怎么办?中国央行必须设计更多的、与“降准”具有同样功效的、长期资金供给工具。而根据国际公认的方法,中国央行必须考虑在二级市场上收购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甚至REITs等),唯有如此,市场才会坚信中国不缺长期资金。

从历次降准公告看,中国央行已经十分笃定:释放长期资金可以“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加大长期资金释放力度?而总是显得十分吝啬、十分被动?

说实话,今年稳经济的难度极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超前发力,发大力,同时需要货币政策去积极地发挥作用。宏观政策两只手,一只手都不能软。所以,中国亟需货币政策积极起来,而且必须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水平。这个水平不只体现在利率汇率是否适当、货币供给数量多点少点,而关键的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预期,是否因货币政策作用而得以良性转换。


正因如此,货币政策最不该犯“嘴懒、嘴欠、嘴笨”的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