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钮文新:“疫情”请央行释放长期资金

(2022-04-13 18:41:44)

近段时间,新冠疫情在中国散点多发,这是不是会对经济构成严重影响?这一点,政策制定者应当有足够的估计。我们并不排斥,多变的世界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发展超出我们的预料,但是,在中央一再强调“底线思维”的情况下,问题总是“超出预期”,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做到“底线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底线思维,同时还要有防止“破底”的预案,这应当是面对新时代、新问题去争取主动的有效方法。

我们坚信中国最终一定战胜疫情,实现“动态清零”。但我们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动态清零”过程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尽早拿出措施,尤其是具有滞后性、关乎经济内生动力的货币政策,必须早点动手。

我们说,疫情会向货币政策提出“更多长期资金”的要求,这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恢复生产的规律密切相关。2020年疫情侵袭中国后,全国恢复生产的经验告诉我们:信贷可以说给就给,但生产恢复绝不可能说恢复就恢复。事实是: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的一段时间,国务院多次研究并提出“稳待、续贷”要求。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企业所获贷款的期限太短。这是否与金融对实体经济运行规律不甚了了有关?

当然,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也在继续扩展,带给中国的不利因素也在不断加大。仅就原材料价格而言,我们就没有理由将其简单视为“短期现象”,而必须充分认知它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做最坏的打算”。不光是打算,更重要的是:拿出具体应对方案,而且积极行动起来,防止“破底”情况出现。我们认为,现在立即动手,预期管理的成本要低得多,越拖越被动,越被动,预期管理成本越高。

今天国家统计局给出中国3月份CPI\PPI数据,数据显示,中国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终端消费品远远赶不上前端商品价格的涨幅。这说明,中国企业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果此时政策部门不能帮他们度过难关,那随后中国经济整体会不会出现大问题?对货币政策而言,现在不该降息,而更该向市场、向企业注入更多长期流动性,给企业以从容而有效应对疫情、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时间和机会。

记得今年年初,中国央行副行长面对记者强调: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而且同时表示:“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我们认为,刘国强说得对,而现在的紧迫感应当必年初更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