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市场预期管理需要“战时状态”

标签:
财经股票美国银行杂谈 |
不要说“没有出现暴跌就不算股灾”。历史地看,“钝刀子”才是残害市场信心最暴虐的武器,我们的金融管理者必须防微杜渐,否则“哀莫大过心死”。
不错,3月15日A股市场暴跌之后,金融管理各方都出面说话,尤其是刘鹤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金融委会议之后,各方反应积极,以致市场出现了一段反弹行情。但后来呐?政策以及预期管理的持续性够吗?为什么市场对降准“不及预期”的负面解读没人理会?为什么任由市场对疫情的担忧肆意放大?……?还是那句话,当美国大肆花钱雇人摧毁中国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我们必须放弃常态管理的惰性,切忌“嘴懒、嘴欠、嘴笨”,而转入预期管理的“战时状态”,加大市场预期引导力度。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公布多项宏观经济数据。其中,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说实话,这是很不错的数据。第一,它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环比高出0.8个百分点,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摆脱底部;第二,去年一季度中国GDP大幅增长18.3%,在如此之高的基数之下,中国今年一季度能够取得4.8%的增长,实属难得,甚至引发境外媒体的一片“超预期”的评论。
但在中国,面对如此靓丽的数据,各路专家反而提出负面疑问,比如:为什么GDP增长尚不足5%?然后就是“中国经济难度多大”的一通子唠叨,然后就是中国今年是否能够完成GDP增速5.5%的质疑。这些人到底是何用心?标新立异?还是别有用心?
其实,面对疫情的突如其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几乎每周都在给出新措施,有专门针对疫情的,也有针对全年经济目标的。但各路专家对正面信息似乎根本无感,而专门钻进阴沟里去扒蛆,好像这才能显示他的聪明过人。尤其是证券业的分析师,非要把好数据、好政策逆向解读为股市下跌的原因。
我们认为,中国有必要从各个部委宣传部门、研究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的“市场预期管理指导小组”,收集各路信息并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对各色经济行为、现象、问题和数据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否则,像现在这样:表面是大家都在不管,但实际却很可能是相互推责,谁都不负责任。预期管理就像一阵风,过去就过去了。这怎能应对美国等反对势力专门雇人研究、持续不断地攻击中国经济、金融舆论场?
此外,我们再次提出:中国金融管理者要更加重视长期资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关键性作用。今天的国际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绝非短期的,绝不是对付一下就可以过去的事情。实际上,各路专家和有关部门早已对形势的长期性和严峻性达成共识。那为什么金融不该努力去做作长期准备?为什么还是只求流动性充足,而不是长期资本的充足?这样的作法符合新格局、大趋势的要求吗?
所以,中国金融管理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大力推进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长期资本金融为主,短期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金融为主,债务资本金融为辅”的中国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