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M2增速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还在从15%向13%的增速目标靠近,这显然是货币收缩效应。但货币收缩是不是意味着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缩?不一定。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9月末,在临近长假的作用下,本应是现金相当紧张的时候,但今年的情况似乎并未出现大的波动。货币供应量收缩,但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并未受到货币收缩的影响,这是为什么?
我的判断是,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在上升。2010年之后,货币乘数在货币紧缩效应和监管性紧缩的双重作用下,一直处于减低状态。而2011年第三季度之后开始缓慢回升,从最低时的3.71上升到今年第二季度的4.09。我估计,今年第三季度的货币乘数应当有比较大的上升,应当回到4.2附近。按照目前的流动性状况,M2如果回到13%附近,而货币乘数回到5附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这或许也是央行希望达成的一种效果。毕竟国务院给出的货币政策指导意见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而盘活存量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货币乘数的增加,包括信贷证券化的结果都会使货币乘数上升。这当然是通过加大商业银行杠杆的方式增加流动性,那会不会放大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会,但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只有5倍的杠杆,与欧美银行动辄至少20倍杠杆的水平相距甚远。适度加大一点商业银行的杠杆,有利于商业银行把资金使用得更有效率。
从社会融资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乘数在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量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仅仅50%,而到了第三季度,这个占比达到了52.1%。这说明,其它融资增速在相对下降。为什么其它融资占比有所下降,而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同期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在减少?这只能说明货币乘数在上升。
但是,通过放大杠杆的方式解决流动性问题,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以制造业为本的国家,银行信贷资产的周转速度不可能太大,否则企业受不了。因为,银行加大货币乘数意味着信贷资产的周转必须不断加快,这将意味着企业贷款周转率不断上升,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将相应不断减低,而财务成本会大大增加。我认为,贷款周转率不能低于半年,否则企业商品尚未实现一次周转,银行贷款已经到期,企业不得不将“正常库存”大幅降低,或者抛售商品,那对企业是极大的伤害。
“十一”之前我曾提出过担心,担心货币市场利率会大幅上涨,再让市场经历“钱荒”的心慌,所以力主中央银行释放短期流动性,让利率平稳度过“十一”长假。从实际情况看,央行确实这样做了,而且效果可赞。从货币政策执行的总体状况看,目前的货币政策更加趋近于“中性”,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希望,也是中国股市之万幸。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问题了。因为我们看到M1(活期存款加现金)增速回落幅度较大。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存款大量从活期转向定期?是不是意味着资金活跃度有所减低?有可能。但从商业银行的行为看,如果商业银行将大量理财产品对应的存款记为定期存款,如果不是企业把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那问题就不大,活期存款减少恐怕也是正常之列。不过,从财务报表上看,还是有一些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可不是好事,说明这些企业至少短期之内还没有投资的欲望。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详情请见:www.cctvvi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