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被“热钱”吓破胆

(2012-10-30 11:17:12)
标签:

杂谈

 

热钱――Hot Money在经济学上没有严格的定义,仅仅是一种市场俗称而已。它之所以被为“热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流动性偏好。也就是说,它们通常偏好赚快钱,而稍有风草动就“跑”,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敢在手上长时间的停留而不停“传递”。

不过,这只是热钱的一种表象,而不是核心。核心是:热钱是一种金融资本。它和所有资本一样,都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至于投资时间的长短,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取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领域是否具有长期的成长性,能够具备多长时间的赚钱机会。

中国市场管理者被“热钱”吓着了。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历次金融危机都可以看到“热钱”大规模流动的身影,尤其是一种特殊的“热钱”――专门以短线狙击为目的、具有极高风险偏好的诸如索罗斯旗下类似量子基金那样的攻击性“热钱”,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

但是,金融资本就是金融资本,它的特性是不以某个国家的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是中国所无法避开的客观存在。但是,这类金融资本的存在,对发展中国家一定是坏事吗?是否可以加以利用?在全球资本变得日益稀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办法、有能力让“热钱”发挥积极作用?

我看不仅有办法,而且非常值得大胆尝试。就像谁都讨厌苍蝇,但只要管理好苍蝇,它可以变成养鸡最好的饲料。

研究历次金融危机的过程可以发现,各危急国家之所以被“热钱”所伤,一般都有三大诱因:第一,危急国家经济政策长时间发生重大错误,而且错误的后果不断积累,最后量变到质变;第二,依附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满足国际金融资本的市场需求和它们希望你遵守的规则;第三,在小政府的说教下,政府对“热钱”的监控力丧失。前者予人以可趁之机,后者使热钱的流动性优势得以发挥。

所以,如何趋利避害,既让“热钱”为我所用,又要让它不至于对我构成过大的危害。关键在于“优质的经济政策”,无论是方向还是力度都必须拿捏准确;同时,通过精心的市场制度设计,让市场流动性恰到好处,而非一味满足“热钱”的流动性要求。

尤其是后者――关于市场规则的设计。一般金融学认为,市场流动性――钱变资产、资产变钱的速度越越好,因为资产定价的有效性越强。有鉴于此,金融机器越转越快,甚至出现所谓的“高频交易”――用电脑自动控制的交易,把交易时间极致化,试图赚尽市场每一分钱的波动的流动性极致化。这对金融资本当然是利大于弊,但对整个市场和国家经济而言,绝对是弊大于利。

这里当然还有监管失察的问题。比如,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甚至不知道其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底借入了多少外债,外汇储备需要多少才可以抵御危急。后来它们发明了一个说法: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测。是不是难?当然难,但绝非没办法,更非主动放弃所有防线、毫无监控能力的借口。

其实,只要我们的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害,有意识构设防线,有意识加强监控,尽量把资本的流动至于监控之下,那“热钱”的存在就不可怕。尤其是,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向“过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资本提供有效工具。这不仅可以获得市场的相对稳定,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励相对长线的投资资本进入,同时阻止攻击性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我们现在的危险是:经济当中,金融势力过于强大,而一切规则的设计更加偏重金融自身的需求,而忽视了其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根本。前不久有言论认为: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间接服务”。这很奇怪,我们当然懂得,间接服务做得好可以促进直接服务,直接服务尚且低效,间接服务就能高效?间接服务的过度就是“金融自我循环”。所以,我们反对以强化间接服务为名,实现金融自我循环。金融自我循环的历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总之,对“热钱”,中国一要控制,但一定是制度性控制,而不是机械地“堵”。这就像治理洪水,“疏”一定比“堵”强若干倍。

 
 

各位尊敬的博友,本人应频道要求,博客内容更新时间将延后一天,每天最新的评论文章将发布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官方网站,网站地址:http://www.cctvcj.com/

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

详情请见:http://cctvzixun.cctvcj.com/about.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