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完整版公布了,对于货币的松紧,央行的表述是: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升。货币条件总体相对宽松,有利于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是不是这样?数据确实支持这样的说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7.3%,增速比6月末高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6月末高2.5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2684亿元,同比多投放127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为2011年9月份以来最高,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贷款已持续5个月同比多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意愿仍然较强,贷款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较大。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9月末,基础货币同比增长11.2%,比年增加1.14万亿元。9月末,货币乘数为4.00,比上年同期高0.29,货币扩张能力较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不仅是数量呈现扩张之势,加权平均后的贷款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受中国人民银行6月8日、7月6日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总体下行。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月下降0.09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下降0.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上升1.16
如果没有发达国家滥发货币这样一个大的背景,那今天这样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应当说“很不错”。但是,正因为有了国际货币泛滥的背景,中国现实的货币政策是否依然显得偏紧?我看是。因为人民币在快速升值,尽管央行不断通过中间价引导市场,但市场依然频频触及“涨停”升限。这说明,在其他国家大幅度放宽货币的前提下,只要中国央行的货币“放宽程度”不及国外,那就使中国货币条件显得相对偏紧,必然导致人民币大幅升值。
所以,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用一句话表述:相对于国内自身的纵向比较,货币条件已经显现宽松;相对于国际其它主要经济体,货币条件依然显得偏紧。
央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表述,正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变化在哪?尽管表述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已经没有了“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表述,而凸现了“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地位。
长期关注我文章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们曾经严厉地批评过“稳定性、连续性”的表述,我们认为,这不仅与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相矛盾,而且在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变化迅速而巨大的时候,中国独自强调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合时宜。
再比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意,过去“正确处理”位置上的用词是:把握好。而且,“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过去央行的报告中没有“如此直白”的表述。
同时,除了“加强预调微调”之外,“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按我的理解,央行不希望主动的投放货币,而是采用被动的方式“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
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调整的前提条件中列明“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这是我们一直希望看到的,因为中央银行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货币政策根本谈不上“独立”。
各位尊敬的博友,本人应频道要求,博客内容更新时间将延后一天,每天最新的评论文章将发布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官方网站,网站地址:http://www.cctvcj.com/。
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