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松紧如何看

(2012-11-06 13:40:16)
标签:

杂谈

 

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完整版公布了,对于货币的松紧,央行的表述是: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升。货币条件总体相对宽松,有利于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是不是这样?数据确实支持这样的说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7.3%,增速比6月末高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6月末高2.5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2684亿元,同比多投放127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为20119月份以来最高,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贷款已持续5个月同比多增,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意愿仍然较强,贷款支持经济发展力度较大。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9月末,基础货币同比增长11.2%,比年增加1.14万亿元。9月末,货币乘数为4.00,比上年同期高0.29,货币扩张能力较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不仅是数量呈现扩张之势,加权平均后的贷款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受中国人民银行68日、76日连续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总体下行。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月下降0.09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下降0.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上升1.16 个百分点。从利率浮动情况来看,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

如果没有发达国家滥发货币这样一个大的背景,那今天这样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应当说很不错。但是,正因为有了国际货币泛滥的背景,中国现实的货币政策是否依然显得偏紧?我看是。因为人民币在快速升值,尽管央行不断通过中间价引导市场,但市场依然频频触及涨停升限。这说明,在其他国家大幅度放宽货币的前提下,只要中国央行的货币放宽程度不及国外,那就使中国货币条件显得相对偏紧,必然导致人民币大幅升值。

所以,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用一句话表述:相对于国内自身的纵向比较,货币条件已经显现宽松;相对于国际其它主要经济体,货币条件依然显得偏紧。

央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基调的表述,正在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变化在哪?尽管表述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已经没有了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表述,而凸现了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地位。

长期关注我文章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们曾经严厉地批评过稳定性、连续性的表述,我们认为,这不仅与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相矛盾,而且在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变化迅速而巨大的时候,中国独自强调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合时宜。

再比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意,过去正确处理位置上的用词是:把握好。而且,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过去央行的报告中没有如此直白表述。

同时,除了加强预调微调之外,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这样的表述是第一次。按我的理解,央行不希望主动投放货币,而是采用被动方式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

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调整的前提条件中列明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这是我们一直希望看到的,因为中央银行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货币政策根本谈不上独立

 

各位尊敬的博友,本人应频道要求,博客内容更新时间将延后一天,每天最新的评论文章将发布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官方网站,网站地址:http://www.cctvcj.com/

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

详情请见:http://cctvzixun.cctvcj.com/about.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