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月份的新增贷款真能达到7000亿元?如果是,说明贷款投放已经开始回归正常状态。因为2月份的前19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投放的贷款只有700亿元,而现在预期月底将达2000亿元,10天投放1300亿元,是前19天的近2倍,这已经应当被看作爆发性增长了。
过去为什么会出现新增贷款“短期失速”的状态?这恐怕与中央银行对“突然出现的资本净流出”估计不足密切相关;同时,货币政策执行路线没有及时调整,沿袭了过去的操作节奏,结果使得市场出现短暂的货币收缩。
具体原理是这样:央行按照原有的节奏控制贷款投放,原以为资本净流入依然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结果出现了资本净流出,给人民币平添贬值压力;央行为了抑制贬值,不得不投放美元储备,同时收回等值人民币,结果市场出现货币收缩。
其实,从前几个月银行存款和外汇储备突然同时出现的大幅减少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猜到这一点。央行抛售美元,可能是导致银行存款突然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银行存款减少,迫使银行收紧信贷,因为“存贷比”随时都有可能触及“监管红线”。而且,未来势态不确定,如果资本净流入持续,央行一味抑制贬值而抛售外汇,那银行存贷比超标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最常规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压缩贷款”,防患于未然。
不管过去如何,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的会怎样”?今天的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十分重要的提法:某银行业人士透露,日前央行已允许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季度增加贷款投放,额度暂定为同比增加5%。今年,央行规定的行业整体信贷安排还延续去年的四个季度“30%、30%、20%、20%”的节奏。
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即尽管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安排没变,但已经开始对信贷投放“适度放大口子”?我看是。央行允许一季度增加贷款投放,并暂定5%的增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迹象,说明央行信贷政策已经转向,说明对信贷减少所必然导致的后果央行“不能容忍”。这就对了,尽管时间有点晚,尽管还是看到结果才转向,尽管已经谈不上前瞻性,但此时的力度“稍微大一点”,也许还来得及。
力度是不是还会加大?说不清,但至少我们看到新增贷款所允许的增幅是“暂定5%”。
分析人士的分析的数据有些误差。全年8万亿贷款额度,一季度占比30%,应为2.4万亿元。这个数据没有包含允许上浮的5%。如果考虑到这5%的增幅,那所有商业银行一季度允许的贷款上限应当是2.52万亿元。这就是说,3月份贷款投放将有1.1万亿元的空间。
贷款空间足够大,但关键问题是“有没有人需要贷款”?目前情况看,除了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其它经济主体的贷款成本均高于10%。不过,当贷款额度相对宽松,商业银行再度开始争夺客户的环境下,贷款利率会自然下降。
有人或机构预言第二季度中国央行会开始降息。我不这样看,这样的认知依然是“旧思路”,认为央行还在控制存贷款基准利率。其实从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早已远离了央行给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所以,只要商业银行存款足够,只要央行放宽一些贷款额度,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一定会“适度减低”贷款利率,以争取更多的优质客户,追求规模效益最大化。
所以,现在关键看量的变化,而不是价格。量的宽松,必然导致价格的下跌。从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蛛丝马迹。比如,现在已经有企业闻到了“适度放宽”的味道,于是尽可能少要短期贷款,或有意识押后贷款,目的就是希望“适度放宽”能压低贷款利率。这样,未来它们的贷款成本就会降低。
商业银行可不可能降低贷款利率?当然。只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贷款成本下降的预期和要求,只要银行希望多放贷多收益,这对矛盾势必压低贷款利率。当然,银行还有有一定的垄断定价能力,但毕竟是“钱少的时候银行定价能力强一些,钱多的时候客户定价能力会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