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树清莫把“破发”当改革

(2012-03-01 13:33:51)
标签:

杂谈

2012—经济的未来看商品

20121月,全球商品市场资金出现净流入;2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期货市场各类品种的交易规模环比大幅上升。欧债危机曙光未见,全球商品市场为何强势演绎? 2012317下午2点,CCTV证券资讯频道全国巡回投资报告会首场将在广州开讲,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钮文新将会告诉您,为什么2012经济的未来看商品?

 

演讲主题:2012—经济的未来看商品

演讲时间:201231714:00

演讲地点: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111号建和中心国泰君安期货营业部

参与方式:免费(只限100人)

报名咨询电话:01082022916   020-38628581

路线咨询电话:020-38628010

 

 

 

“必须当好投资者的守护人”――新华社这篇专访的标题一定是郭树清先生亲自审定的。好!非常好!特别好!这是根本,既是一切证券监管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更是中国证券监管制度“正本清源式改革”的核心理念。任何人、任何时候偏离这一核心理念,股市都会出问题,投资者都会受到伤害。

 

“为一般性国企改革服务”掀起一轮股市大潮,最后投资者发现许多公司造假,根本不具投资价值;为“大银行、大国企改革服务”,股市推出一轮更大的浪潮,最后构成3年大熊市,让投资者大吃苦头,更让股票发行、交易以炒为主、以赌为常变得扭曲不堪。

 

现在似乎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让股市回归“投资人主体”。其实,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什么“投”字在前、“融”字在后?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而持续不断解决投资主体的问题,必须首先考虑构建为投资者赚钱服务的市场,融资功能才可能顺畅进行。因为,融资功能是在投资需求之下“自然而然的衍生性功能”,是给投资者“选择性需求”提供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我力主郭主席不要轻信“破发是好事”的主张,而必须从制度设计方向考虑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我认为,郭树清已经看到了一些问题的本质,所以才会说:发行和交易市场之间不再有巨大价差;一级市场整体的认购资金已大规模减少;新股首日破发率逐渐提高,去年平均达到27.4%。这些都为下一阶段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必须依靠制度建设予以保障,而不是依赖“破发”予以保障。不错,我们确实看到一、二级市场有着巨大的差价,新股认购资金规模减少。但那依然是发行价格过高,二级市场低迷,使得新股上市后经常性“破发”所致。

 

有学者认为,不要理会“破发”问题,破发越多,越有利于市场回归理性。我坚决反对,这样的认知,实际是用股市的无度下跌、用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失败去惩罚“恶炒行为”。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股市的“非理性上涨”,但却纵容了“非理性下跌”。所以,如此简单的理解是错误的。

 

我们说过,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的问题源自两点:第一,中国股市管理者长期偏护融资者,纵容一级市场存在大量短线资金,使投资者形成“新股不败”错误认知;第二,新股上市首日开盘的瞬间,新股只有需求,没有供给,导致无论新股发行价多高,只要投资者抱定“无利不卖”的心态,二级市场就会出现更高新股价格。

 

这一现实所带了的危害,郭主席已经看到了。但要改革新股发行,必须首先解决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成熟的投资人都会将购买新股视为风险很大的事情,原因是新股没有经历过市场考验,没有长期的投资者沟通,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风格、管理者能力等投资相关基本面情况不甚了了。但在中国,恰恰相反。“新股不败”的神话,是管理者长期纵容市场畸形的必然结果。

 

历史证明,股市熊市之时,“破发”都会时常发生,甚至有股民把它当成股市见底的信号,因为它们认为,偏袒融资者的管理层不会容忍新股长期、大量的“新股破发”,那会影响企业融资。但要是相反哪?股市处于上涨期,“新股破发”的事还会有吗?没了。结果会发现,高价发行依然如故,根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到下一个熊市,新股发行改革的故事又会再讲一遍,如此周而复始,多少次了?

 

再有,郭树清主席要是希望蓝筹股变得有起色,也应当从制度上找找原因。比如,本该以分红、股息率作为定价基础的“蓝筹股”,如果它们拒绝分红、或分红比率过低,必然导致“股价没底”。这恰恰是投资者理性的表达,而不是非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