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了“热钱谜团”,指出了简单用“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FDI增量)=热钱增量”这个公式的错误。我们也同时看到,国家外汇局新闻发言人也在解释这样的问题。和我们说的大体一致。
但是,外汇局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更重要的是,您能不能定期公布这样的数据,避免市场胡乱猜测,恐怕这才是正途。现在看,公布这样的数据,不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而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今天货币市场的比较多,所以我综合地说一下总体感受。首先是总理说:由于去年同期基数的影响,所以应当加强主要数据的环比分析。总理关注到了翘尾因素,我认为,还应当关注其他一些因素。比如,CPI就应当关注输入性因素和国内价格因素。只有把翘尾、输入、加改三大因素全部剔除干净,我们才会看到真实的GDP变化。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未来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环比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不要看到同比数据上升较快就大呼小唤。
另外,总理关于信贷政策的表述:“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个关键词:合理充裕、优化结构、把握节奏、防范风险。一个重要提法: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理的这番讲话也直接导致央行、银监会的一系列动作。比如,今天有消息说:许多1月份投放信贷“又多又快”的银行接到1月份暂停贷款的通知;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继续上行;央行可能再度启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对待的手段;我认为,可能也会重新启动定向央票发行的手段。
所有这些手段的使用都可以理解。首先,央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非常巨大,我们简单的计算过,一季度,仅仅到期央行和去年没能对冲干净的货币就有2.4万亿元;加上一季度至少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量所对应的8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总计在一季度需要对冲的基础货币高达3.2万亿元。
如果这时候信贷集中投放,那流动性可能失控,至少加大央行控制难度。所以,今年均衡放贷看来十分重要而紧迫。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采用“临时性惩罚措施”的频率会远高于以往。比如,对某类银行强制性地发行“短期的定向票据”,以惩罚它短期内投放货币过多;甚至对某类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临时性上调”。
央行这一切的做法,如果基于信贷合理充裕的前提就没问题,但如果过分紧缩信贷,那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企业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资的余额在不断下降,如果票据融资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那这样的情况就不太妙。
尤其是发生“输入性通胀”的时候,一方面是企业因原材料上涨而需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是央行、银监会紧缩信贷,这可真会出大问题。所以,今年的货币政策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现在加大货币回收力度是对的,但必要时,比如:生产资料价格因输入性通胀原因出现上涨之时,就必须重新放出基础货币。这就是中国今年货币政策在“操作层面”具有灵活性的充分体现。
那么,适度宽松之度到底在哪?我本来认为,201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只要达到13%-15%、货币就足够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没有改变。但我们看到,今天刘明康给出的数据比我大方多了:贷款7.5万亿元,年化增长率16%-18%。
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和张劲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新开播的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投资大参考》中与大家再度见面,这是央视证券频道为配合电子同名日刊《投资大参考》量身打造的一档晚间版市场分析节目,从证券市场出发,放眼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首播时间是每个交易日的晚间19:30——20:00,欢迎收看。不能收看数字电视的观众可以登录《投资大参考》官网看节目录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