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钱谜团

(2010-01-19 15:14:46)
标签:

经济

财经

热钱

外汇储备

管涛

投资大参考

股票

    “‘热钱’来无踪去无影”,这是他的第一大基本属性。所以,要想知道有多少“热钱”流入中国内地?这些钱投向何处?以什么方式存在?不用说一般的学者,就是对政府监管部门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怎么办?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些观察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看香港的情况,香港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门户,那里的外国资本流入量基本可以代表“热钱”对中国内地青睐程度。但这只能说明“肯定会有一部分流入内地”,并不能说明到底有多少流入。

 

    那到底有多少流入内地?没人知道,于是人们简单地把“外汇储备的增加量-(贸易顺差+直接投资)”作为计算“热钱”流入的“数量观察值”。

 

    这当然不准确:

    一,贸易顺差仅仅是经常项目下收入的一部分,尽管是最主要的部分,但毕竟贸易顺差值要小于基金项目收入。比如,外国人要中国学习、旅游的收入,中国劳务输出的收入,都属于经常项目,但没有及时公布,所以我们看不到,但外汇储备的增量一定要包括这部分收入。再比如,海外华侨、台港澳同胞汇入境内亲属的钱,也属于经常项下的收入。

    二,直接投资(FDI)也仅仅中国资本项下收入的一部分,它仅仅反映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实业投资,而并未包括QDII这样的证券投资,以及企业对外发行股票、债务的收入等等。而近几年,这部分收入对中国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笔收入。

    三,“热钱”实际大量隐藏在贸易顺差当中。比如,我过去就采访过这样一种情况。外商从中国进口货物,本来应当按照贸易进度,逐笔划拨货款,但它却以预付款的名义,一下子把全款打入中国企业账户,结汇之后存进了中国的银行吃利差。银行对于大额定期存款会支付较高的利息,这样“热钱”就实现了无风险套利。当然,如果赶上中国股市火爆,买点蓝筹股放一阵子,收益更好,而风险也不大。

    四,直接投资中也可以隐藏“热钱”。比如,要合资或独资办个企业,地方政府不仅可以提供土地,而且外商可以用购买办公场所的名义,买楼。这种情况很多,我们到各地去都可以看到以外商公司的名字命名的大楼。过几年,一转手一大笔收益就到手了。谁也说不清这是直接投资还是“热钱”投资,更说不清买楼的钱是公司自己的钱,还是境外“私募基金”的钱。

 

    所以,“热钱”的“来源纷繁复杂、用途五花八门、偏好多种多样”,这也是“热钱”的一大属性,不一定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基金”。

 

    尽管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的增加量-(贸易顺差+直接投资)=热钱流入量”这个公式很不准确,但由于我们没有其他考察的依据,所以很多人依然沿用这个公式去考察“热钱”的流入状况。

 

    现在国家外汇局的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告诉我们,这个公式还有另外一些误差。外汇储备变动不完全反映真实的国际收支情况,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含了货币折算的变化、储备资产估值变化、储备投资收益等。

 

    这就对了,央行因当多给一些解释,以免社会公众的误解。尤其是货币政策、货币操作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事情,不用说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就是证券研究机构的专家也不十分清楚,所以货币市场数据因当适度加大一点透明度。

 

    我们解释一下管涛的意思。欧元出现之后,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各种货币的比例结构发生的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大量增加的欧元的储备,但我们的外汇储备是用美元计价,所以如果欧元兑美元的升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就会出现收益。就算是没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也会因欧元升值而增加。

 

    现在外汇储备比较多了,13000亿美元。每变动1%,就关系到130亿美元的变动。但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否认“热钱”的流入,社会所有人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但我希望外汇局能说清楚,能有足够的警惕。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今天说这件事,主要是想说:许多事不能妄下结论。就像看到银行间债市在大量净回笼货币,然后就认定说央行紧缩货币。这是错误的。

 

     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和张劲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新开播的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投资大参考》中与大家再度见面,这是央视证券频道为配合电子同名日刊《投资大参考》量身打造的一档晚间版市场分析节目,从证券市场出发,放眼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首播时间是每个交易日的晚间19:30——20:00,欢迎收看。不能收看数字电视的观众可以登录《投资大参考》官网看节目录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