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去年6月份数据公布之后就说,货币供应量、尤其是M1的增速太快了,需求控制,而且在11月份数据公布之后说,货币供应量增速见顶。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见到,流动性的提供者从信贷高速增长,转向央行基础货币投放。
从那之后我们看到银监会开始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开始大规模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这是对的,流动性如此增幅不可持续,必须加以控制。但是,必须特别指出,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大规模回收流动性,这都不意味着“货币紧缩”,而只是把“过度宽松”,转变为“适度宽松”。
现在我们终于看到无论M1还是M2――货币供应量的月环比,以及信贷增速的月环比都开始回落了,这是大好事。之所以认为货币依然宽松,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还在增加,并没有减少,仅仅是增速减低了。
从现在的数据看,12月底,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4027亿元,而1至11月底,净投放是2125亿元。这与我此前的判断基本吻合。此前我认为,12月底体现出的基础货币净投放至少3000以上,搞不好要达到4000亿元。现在看,4027亿元。
原本贷款就多得过火――一年新增9.59万亿元。现在又得加上40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净投放,和本月到期的6000多亿元央票。这么多的流动性仅靠央票发行如何回收得过来,全靠提高央票利率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成本也会很高。所以,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回收货币力度,理所当然。
如果就此认为“银行紧缩货币”那就大错特错了,难道央行任由流动性泛滥才对?所以,央行现在回笼货币的行为,仅仅是对“宽松程度的拿捏”,是防范可能发生流动性泛滥。
另外,当我们看到央行加大央票发行,从银行间债券市场净回收货币之后,我们的判断是:外汇流入开始增加,以至央行通过外汇占款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现在数据也证实了,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仅仅77亿美元,可年底全年增加4531亿美元(二季度增加1779亿美元,三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共增加1410亿美元,四季度增加1265亿美元)。
453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3万多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这当然需要在债券市场上对冲掉,可是太多了,对冲不完。那就得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我总的观点是:流动性确实太多了,必须尽快收回来;但不可能收到“紧缩”的程度,所以这不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国内现在流动性确实很多,但不会引发内生性的通货膨胀。
我们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说:央行欠我们一个解释。认为,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底是回笼过多的流动性,还是货币政策的转向,央行应当给出解释。我们看到,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昨天给出了解释:是回收过多的流动性,而不是政策转向。这和我们此前的判断一致。
有些经济学家一看到流动性多,立即就想到通货膨胀,但殊不知,货币多引发通胀的前提是:需求旺盛。完整的逻辑是:需求旺盛导致货币增加,货币增加到一定程度,引发通胀。但我们现在是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前提下,货币发行多不会引发通胀。这也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货币政策是根软绳子,可以拉住经济增长,但经济一旦停滞,货币投放推不起来。
那是不是可以不收流动性?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分充裕时间久了,经济恢复了,需求上来了,那时引发恶性通胀的危险真会变成现实。所以,现在就得收,但要收得有度,“收得有度”等于“放得有度”――两者相辅相成。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企业想要贷款,货币才投放得出去;经济停滞,企业不想要贷款,你的货币投放只是空转。当然你说是不是可以拉动泡沫?我看未必,因为股市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没有未来良好预期的支撑,也很难上涨;房地产也一样,如果经济的景气度太差,大家现金为王,那房地产价格也不可能上涨。
比如说:这次A股的上涨,最初是银行、钢铁、水泥股上涨拉动,它是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后来是资源类股票上涨拉动,它是原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后来消费和七大新型战略性产业股票的上涨,它是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个是泡沫?
房地产价格上涨,也是国家扶持房地产的政策的作用,不管是不是泡沫,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红火,2009年“保8”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消费增长通过什么拉动?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现在退出,也不可能现在退出。因为中国的国情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财政开支、美联储的货币投放绝大多数是用于救助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他们提供资本金和流动性,所以,只要停止救助,就算开始退出了;但中国的财政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填补民生投入的长期欠账,前者必须完成,财政也可以退出,后者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后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到位的,所以需要两到三年的消化。
积极财政政策不退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退出?是不是财政投入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不用配套贷款?
所以,退出要有时序。首先是民间投资的活跃,然后是财政政策的逐步退出,最后才是货币政策的伴随性退出。货币政策不能民间投资开始活跃的初期退出,那样的话,会阻止财政政策退出,货币政策反而想退退不了。
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和张劲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新开播的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投资大参考》中与大家再度见面,这是央视证券频道为配合电子同名日刊《投资大参考》量身打造的一档晚间版市场分析节目,从证券市场出发,放眼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首播时间是每个交易日的晚间19:30——20:00,欢迎收看。不能收看数字电视的观众可以登录《投资大参考》官网看节目录像。
加载中,请稍候......